“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初次与《围城》的相识,是初中看到同学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好奇过去翻了一下,顿时就觉得这本书不简单。后来借回家翻阅,自觉读书尚浅,无法领会其中之奥妙,便只看了几页,随即归还。直到大学以后,猛地发现《围城》的作者钱锺书先生竟是我们学院的第一任英语系系主任,便特意自己买了一本,来细细品读钱先生的大作。
我将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完成这本书的阅读。不得不说,钱先生的语言真是非常有趣,初看语言平实,理解后发现含义深厚,品味后又顿然觉悟,后脊突然一刺,觉有些好笑,真是韵味多多。就比如有一句话“是她所说的‘让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尘’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这句话我一开始一直不懂,翻来覆去想了好几天,突然才反应过来,才发现居然这么有意思。
除了用语方面的魔力,《围城》本身的故事情节与背后丰富的哲理也十分值得玩味。故事以主人公方鸿渐的角度展开。故事一开头,方公子便是在一艘回国的船上。他通过家里人与岳父的资助外出留学,现已经学成,准备归国。说是“学成”,其实他自己倒不知道有多少收获。他“四年便换了三所学校”,到最后学无所成才发现自己长辈对学历竟如此看重,便用小聪明廉价买了一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到家以后,他更是发现家里人瞒着他给自己登了报纸以庆贺自己的学成回国,他很气愤,却又无可奈何。而跟他一同登上报纸的,是他在中国的同学,且正好在船上遇到过的苏文纨小姐——当时他选择了与另一位女士鲍小姐亲热,而与苏小姐礼貌保持距离。可回国后,他阴差阳错地开始和苏小姐密切往来,苏小姐也迷恋上了方先生,可方先生却喜欢上了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小姐。苏小姐有不少爱慕者,也满心以为方先生同样喜欢着他,方先生也进退为难,不会拒绝,还认识了一位“情敌”赵辛楣。苏小姐直到后来才听方鸿渐说自己喜欢的其实是唐小姐,她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自作多情是多么可笑,便恼羞成怒,同时也破坏了方鸿渐与唐晓芙的关系。后来苏文纨与诗人曹元朗订婚,赵辛楣与方鸿渐敞开心扉才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的“情敌”,这么一出“不是冤家不聚头”以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并一同前往湖南一所新学校教书。新学校人心叵测,他们分外痛苦,最后赵辛楣因一场误会选择了离开学校,另找工作,而留下来的方鸿渐因为没了赵辛楣的庇护,又因说话直率而被针对,没能续签。临走时,他因众人的起哄而被迫临时决定与之前同来的孙柔嘉订婚后,便踏上了回上海的路。路上再次与赵辛楣见面,赵辛楣好心建议方鸿渐与孙柔嘉在回乡路上便结婚,以免麻烦,不想这却成了后来方与孙的不幸的开端。正是因为结婚行程过于匆忙,方鸿渐与孙柔嘉两家之间没有进一步交流,才发现彼此两家都不看好对方。方家嫌苏家不重视,苏家也怨方家礼节太多。方鸿渐与孙柔嘉两人之间更是矛盾重重,几乎日日为了各种琐事争吵。就这样,在故事的最后,孙柔嘉带着自己的仆人弃家而去,留下方鸿渐一人惆怅。
有人这么玩笑评价过《围城》,说“一千本个读者,就有一千五百个《围城》。”说实话,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第一次完整看完《围城》时,我的心里仿佛压了一座大石头一般,沉重得我喘不过气来。但是随即,我也坚定了日后还要再看一次甚至多次的决心。书中唯一一个完美的角色大概就是唐晓芙了,杨绛先生也说:“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而其他人呢?我们都能在他们身上看到不足,却也都能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我认为,这些并不全是他们的错,他们固有责任,但时代也如同一把枷锁,迫使他们在完美人设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而谈到《围城》的标题,是来自第三章中,文人之间谈话之时。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在婚姻中便是进入了围城一般,未品尝时只想体验,真正着急走进后却依旧无法获得幸福。生活仿佛故意跟方鸿渐作对,让他跌出围城,却又进入了另一个围城。他的人生在假虚荣与快选择中度过,可到头来,究竟吃了多少苦,或许也只有他自己能数的清吧。
http://www.dxsbao.com/art/40885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