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余华老师的大名我早有耳闻,寒假来临,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拜读他的作品,于是我选择先读《活着》。说实话,这本书平平无奇的外观很难让人相信它是一本曾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的书。但当我读完整个故事后,我忽然懂了,纯黑的封面是对故事中不幸的人的沉默哀悼,暗红色的书名是对为了活着本身活着的人的无声歌颂。
余华对主人公福贵的人物形象描写可以说是做到了面面俱到,且对不同时期形象转变的衔接处理得十分自然。故事的最初,福贵是一名家境优渥的公子哥。那时的他,目空一切,嗜赌成性,醉生青楼。但是当福贵败光家产的那一天来临,他不得不开始思考生活这个问题了。父亲去世,母亲病重,生活的重担终于落在了他肩上,却在求医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来被解放军所俘虏。在战争中见到身边许多生命被轻易夺去的福贵,那时才明白活着的幸运。可当他终于回到家乡,准备迎接新生活时,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上演。
当初为了活着,福贵顶着炮火不顾一切只为抢一张饼;现在为了活着,福贵不惜扛起锄头跟别人拼命,只为凤霞辛苦刨出的一个地瓜。在即将要摧毁的边缘上挣扎,在枯井里寻找着那颗水滴。
福贵亲人的相继离世,无疑是一把把剜心的刀刺在他的心上,也刺在读者心上。活泼可爱的有庆为了不把鞋子穿破,每天光着脚上学,更善良的是在那个自己都饿到走不动的时候,仍然每天为已不属于自己的两头羊割草,也更是因为他的那种善良才导致他最终被另一种恶意夺去了生命。福贵跑来时只看到了躺在那张冰冷的床上的冰冷的有庆。福贵说,“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不需要过多的描写,仅仅十几个字,便把一位父亲的叹息和心碎描绘得淋漓尽致。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新冠肺炎爆发的这段日子所接触到的种种信息。在这场与无形的病毒交手的战役中,牺牲了很多人。他们可能是无辜的被感染者,也可能是前赴后继奔赴战场的“逆行者”。与日俱增的死亡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心碎的家庭。等疫情过去后,幸运地活下来的普通人会回归正常的生活;但那些痛失所爱的家庭呢?他们的痛苦,又要多久才能消散掉。
活着或许艰难,要忍受各种苦难和孤独,就像对于福贵而言,最痛苦的不是死,而是要忍受亲人不断离去带给他的痛苦。当生命里的温情和希望一次次被碾碎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像福贵一样坚强面对,继续充满勇气地活着。只有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努力挣脱失去亲人的痛苦的束缚,才不算愧对自己受过的苦难。
余华在书中写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人和事物而活着。”当千帆过尽,经历过所有属于我们的磨难后,希望我们都有勇气再唱出那首古朴的歌谣:“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http://www.dxsbao.com/art/4127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