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研学一路走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历史书上的人物好像都活过来了,他们在诉说,他们在实践,他们在奋斗。过去,从历史课本上有限的几个方块文字中认识他们,这一次,更像是面对面的直接交谈。他们都是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了不起的大人物,都是鲁迅先生笔下“中国人的脊梁”。不过,通过这次研学,我不仅进一步了解到身处那个时代他们的坚守与贡献,更重要的是透过故居和纪念馆一件又一件的展品丰富了对湖湘红色人物的认知,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同时在家里也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虽然“自古忠义两难全”,未置身其中,对此我不敢多加评判。但是,透过那一张张照片、一封封家书,我既看到了普通家长的关心与爱护,又看到了革命先辈不同寻常的忠告与抱负。字里行间,谆谆教导,吾辈今日仍需牢记。
刘少奇同志一生育有子女九人,是一位在家庭教育中性格严谨,不苟言笑却又充满慈爱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国中共党史专家麦克法夸尔教授曾评价:“刘(少奇)似乎缄默到了腼腆,谦虚到了不出头露面的地步,一个受到组织大于个人原则教育的人,以至于他的个性消失了。”刘少奇同志为人处世的谦虚以及强烈的原则意识,无疑也通过对子女的教育传递到了后辈身上。这是一封刘少奇写给儿子刘允若的信。
刘允若就读于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他较热爱文学并且和同学关系相处不好,于是来信提出转学转系的要求。身为父亲的刘少奇同志在这封回信中劝导儿子要专心学好科学知识,对于专业选择的事需多加斟酌,综合发展才是最佳选择;他就人际关系的问题批评儿子的个人主义错误思想,并指导他如何更好与人相处;此外,他还细心的观察到了儿子来信中的悲观情绪,劝其保持乐观心态。读毕此封家书,我甚至有些恍惚,眼前仿佛就是严格而又慈爱的父亲和儿子对话的场景。“不要骄傲,不要看不起人”正是生活中熟悉的父亲口吻,可一句“不要有个人主义,一切都要以国家为主”似乎又超出了寻常百姓家的话家常。
出于兴趣,我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了其子刘允若的后续经历。他虚心接受了父亲的教诲,从思想到行动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接受组织安排继续学习本专业,后来根据国防事业的需要重新调整专业,改学导弹总体设计专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想,父亲刘少奇对刘允若的影响一定是不可言喻的。父子二人曾有分离也因为各种事务产生隔阂,身为儿子的刘允诺或许对父亲仍有几分怨恨,但身为国家公民的刘允若对父亲该是十分敬佩的。
这次研学,读到了不少家书或是家训,发黄的纸张上流露出来的是最真实的思想和最细腻的情感。虽然它们的受众原本是家中几口人,可随着时间流逝,它们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乘风破浪走来最为珍贵的实物见证。“小家风”汇聚成“大国梦”,捧起这些家书,细细读来,温情与热血同在,让我们动容,又给予我们智慧和力量。
http://www.dxsbao.com/art/41287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