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教育
摘要: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教育历史和优良的教育传统。数千年来,中国文化依赖教育得以一代代地传承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亦被一代代地累积,成为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毋庸置疑,教育对人民,乃至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深入地认识传统教育,并从中挖掘对现实生活有用的优秀文化,是我们当代青年的使命和职责。本文将从学校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内容、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以及传统教育的价值几个方面浅谈我对中国传统教育的认识。
关键词:学校教育的发展;教育内容;特点;价值;
一、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形成时期、奠基时期;秦汉至宋明时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时期、辉煌时期;清代开国直至近代,中国传统教育出现了衰萎的倾向;本世纪以来,“重建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的重大课题。
1.形成时期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代以前。商周时代,中国教育已有相当的积累,知识大体具备规模,这就为学校教育的兴盛发展创造了条件。夏朝已有称作“庠”、“序”、“校”的官学。商朝除了这些名称外,还有“学”、“瞽宗”等教育场所。西周的学校分国学和乡学,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的国都,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其中设于王城的大学叫“辟雍”,设于诸侯国的大学叫“泮宫”。乡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郊野,称作“庠”“序”、“校”。西周官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算术等,当时人称其为礼、乐、射、御、书、数,总称‘“六艺”。
2.发展时期
汉朝的中央官学有太学、鸿都门学和四姓小侯学,其中太学创立于汉武帝时期,是汉朝的最高学府。所学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西汉平帝时为太学生建造的校舍能容纳万人,东汉太学生人数最多时达3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学校。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乱,官学时兴时废,处于衰落局面,但在教育制度上却有新的发展。隋朝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这一制度把读书和考试做官联系起来,对学校特别是官学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唐朝官学得到长足发展。中央设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学校。此外,门下省、东宫和尚书省的下属机构也有各自所属的学校。唐朝学校的分科教学已相当完备,其中医学、算术、法律等应用性学科的专门学校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实科性学校。晋朝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专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入学。南朝宋文帝时,在京师分别设置儒学、玄学、史学、文学4个学馆,后又设医学馆,此举打破了儒学一统教育的状况,开创了分科教学的教育新模式。北宋设置学官,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又由政府为学校拨置学田,使学校有了固定的教育经费。宋徽宗时,增设了武学、画学,丰富了专科教育的内容。明清的学校体制与唐朝大致相同,即中央有国子监等学校,地方有府、州、县学。
3.衰萎时期
清代开国直至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教育有了一定发展,但终究是微乎其微。
4.新世纪
辛亥革命之后,政府进一步作出废止小学生学习儒家经书,男女生可以同校等决定,促进了学校教育迈向新的发展里程。
二、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
中国传统教育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包含:(1)中国儒家的传统教育;(2)中国道家的传统教育;(3)中国佛教的传统教育;(4)近代西方教育科学传入后形成的传统教育;(5)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三十年代中国众多的教育家和教育流派,通过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创新形成的传统教育;(6)中国无产阶级的传统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老解放区的教育实践、1949年后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形成的传统教育。
三、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1.综合观
综合观,即大教育观。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教育这一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如孔子十分重视教育,把人口、财富、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认为在发展生产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之后,唯一的大事就是“教之”,即发展教育事业。他从“国之本在家”的思想出发,重视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孝弟忠信”的教育,孔子看到了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学记》则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16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谷,其必由学”,认定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涵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一是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形成良风美俗。这可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教育关于教育的社会功能的经典性的概括和总结,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2.辩证观
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把首先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但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如孔子说:“君子怀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同时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未知,焉得仁?”董仲舒也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这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德智统一观,首先是首先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主要地也是为德育服务。《学记》深刻地阐述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并要求教与学辩证的统一,明确地指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认为教与学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3.内在观
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人的内在道德自学性,心性的内在道德功能观。中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人不仅与天地相参而且顶天立地,追求“同天人”、“合内外”。中国传统教育强调人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为仁由己”,“自我修养”,“自省”,“自反”,“慎独”,直到“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教育强调人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为仁由己”,“自我修养”,“自省”,“自反”,“慎独”,直到“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教育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向自身而不是向外、向上,不是听上帝的召唤,亦不是等待外在的指令,重视其内在的力量,重内过于重外。
四、中国传统教育的价值
1.倡导终身学习的思想
当代社会呼唤终身教育,这与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思想也是一致的,当今世界,科技与生产的急剧变革对各类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不同工作的劳动岗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能只是培养劳动者从事一种终身不变的职业能力,而必须培养他们对不同工作的适应能力和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欲望和能力,过去的那种“一次受教终身享受”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已经过时,教育将扩展到人的一生,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成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人生不再是“学习,工作,退休”三部曲,学生不再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代名词,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职业的人,带着不同的目的,和动机一动涌进不同的学校,于是18岁的年轻,人和80岁的老年人同桌而学已不再是新鲜事,从这点看,我国古代教育家可以
2.主张创造性学习的思想
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人有压力,人人有负担,可以说,适应竞争和压力正是现代人所具备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是使学生把来自外界的被动的负担转化成发自自身的危机感,竞争欲与求知欲,让学生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身.上储存的巨大学习潜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这正是我国古代教育家一贯的主张。
3.人格培养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的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把人口、财富、教育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并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出于对教育社会作用的高度重视,出于儒家内圣外王,中国历代教育家都把人格培养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从孔孟、庄子直至宋明理学,都把“做人”培养“仁爱”之心作为教育重要目的,在当代,知识经济是在充满理性的知识化社会中发展的经济,是在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中发展的经济,是在公正社会发展的经济,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在人格素质方面除了要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有严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外,还必须有一种有理想,有道德能崇尚正义公平,能诚实守信的人格,而中国古代深厚的德育文化底蕴不仅不是中国人走向知识经济制度的文化优势。
http://www.dxsbao.com/art/4138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