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明白一个不争的事实:生命之于个人犹如一张单程车票,且究其一生没有彩排,只有一次正式演出。列车终有终点,人生亦是如此,一次的演出,明白的人会把握好,演绎非凡精彩的人生;与之相对,亦有浑浑噩噩,虚度一生,穷其一生也不知道其人生存在的意义。所以,只有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才有勇气探讨死亡,探讨死亡是为了让生命活出意义来。
过去在遇到生死的问题时,我们大多会选择回避,拒绝有关讨论。尤其是,在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我的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很少与我谈及此话题,想必多数家长都会闪烁其词,或者干脆以回避了事,也能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认为孩子们还小,不想让我们过早接触悲伤的话题,希望我们能够快乐成长。但是这种言行给生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也许会从其他途径获得错误信息。比如说,在我很小的时候,看到电视剧里有病人危机,医院就会给他输入氧气,而我就会错误的认为,是不是人有足够的氧气就可以生活得更久。我会想到,父母比我的年龄要大,会比我先老去,甚至是死亡,所以我想只要我现在多憋一些气,到时候就可以输给他们,或者是现在少呼吸一点以后我的寿命就会长一些。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甚至是愚蠢。但是,对于当时还没有接触学习有关科学知识,缺少对生命的正确理解,这种错误的想法也一直没有得到纠正。所以,那时候的我真的相信世界上有神的存在,有上帝,当自己遇到难过或困难的事情时,也会在心里暗暗想着,希望逝去的仙人能够保佑自己。
任何的无知都是缺少科学的学习,通过学习我们一步步加强对生与死的理解,我们都会喜欢生,喜欢新生儿,嫩花新芽,春天绿叶,喜欢生机勃勃。但是,秋天的落叶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我们需要的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认识到死如秋叶之静美。生与死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样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实,正是死亡才使生显得有意义,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就是解决生死大事。
据有关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死亡人口977万人 ,如以逝者一人有直属亲属5人计算 ,则有4885万人有生死哀伤问题; 若以每一逝者约有10个亲友来计算,则每年又有约9770万人有生死之痛的问题。 死亡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死亡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疾病、意外、人为等等。倘若,我们不能正确的看待死亡,那么中国每年有多少人生活的痛苦啊。所以,现在也有一些关于尊严死亡、安乐死亡、临终关怀等等新的死亡方式,来尽可能的减少亲人死亡对亲属的伤害。关于这几个概念:尊严死,是一种自然死,即不再做延命医疗措施。这样的死使病人摆脱了凄惨状态,亲属也摆脱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人们认为这样的死是高尚而尊严的,是遵从自然规律、体现生命和谐的主张。安乐死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 一般分为两大类:积极的(主动的)安乐死,指采取促使病人死亡的措施,结束其生命,如当病人无法忍受疾病终末期的折磨时;消极的(被动的)安乐死,即对抢救中的病人如垂危病人不给予或撤除治疗措施,任其死亡。无论从伦理学还是从法学的角度来看,消极的安乐死接近自然死亡,而积极的安乐死则接近故意杀人。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需要明确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所以要正确认识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
其实,在以上所提到的三种方式,我个人会更倾向于临终关怀,因为这种相较于其他的两种更多的是让病人与家属把握好最后的生活时光,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更显得积极乐观。人生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一些使人难过的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态度,虽然,我也并非总是积极乐观,毕竟有时候消极情绪的宣泄也是有利于我们的成长的。但是,我希望自己尽可能的乐观一些。尤其是,现在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我们。
因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2000年全世界大约有100万人自杀,还有自杀未遂者至少是自杀者的10倍,在任何一个国家,自杀都是人类的十大死因之一,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经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而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首位死因。我们经常说15岁至34岁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的顶梁柱,关于这一年龄段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密切需要关注的。自杀的原因主要分为:生理与精神异常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其他因素。自杀指当事人在有清醒意识的状态下,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于那些身体上有残缺但依旧励志生活的人来说,这类自杀的人群更多的是心理的疾病,所以,有时候说精神比肉体更为重要,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状态。
我们要明白“我们来得不容易,去得也不能太轻易。”不可草草了结自己的生命,当有轻生的想法时,多想想“其实这件事也没那么严重,我们还不错,坚信只要努力,未来的自己只会比现在还好!”多想想那些爱我们的人,想想自己的优点,有时候,一个轻生想法的出现只在一瞬间。我们要尽可能做到活得充实,死得其所。
在本学期开设的《生命教育与成长》课程中,我们通过跟着老师从生到死的学习,更加加深了我对生命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死亡这个曾经让我们害怕或恐惧的话题。死亡,结束的不是关系,有些人肉体虽死去,但是其精神仍活着,其与社会的关系依旧存在。通过学习我们了解自己要用什么方式活着,注视死,懂得活出生命。死亡是一种存在方式,不再对死亡回避和遮掩,也提醒我们不再把活着看成理所当然,所有能够活着都是一种幸运,试问,有多少生命是被迫的离开,对比而言,你的存在是否感到幸福? 我们要学会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将自身的成长放到更长、更宽、更高的背景中,才能更好的规划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使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http://www.dxsbao.com/art/4161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