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章:商品——个人愚见
初读《资本论》,便在第一章卡了足足十天,经过无数的查阅及思考,我才对第一章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首先是对于商品和劳动的看法,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网上放着照片让人挑选里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务员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个首席理发师三个小时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仅是其本身有价值,而是他可以通过交换而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因此我们评判商品的时候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实物,而是看他是否具有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而具有了使用价值。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
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但是同时也不能只是单纯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中农民给地主交租的粮食,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然而,个人的理解终归有限,为此,我观看了复旦大学王德峰老师关于《资本论》第一章的讲解,才深刻意识到自己初始时的见解之愚笨与错误。
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因此它有两个基本属性:依靠自身属性满足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以及交换过程中表现出的交换价值。
小麦和铁之间可以以某种比例进行交换,但它们的单位并不相同,因此在交换之前需要将它们的交换价值转化为同一种表现形式。
转化的方法就是抽掉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抽掉劳动产品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实体形式)。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消失,生产各种不同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也不再有质的差别,它们都抽象成了只有量的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时,进行商品交换时,只需要考察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的量,它的度量便是商品的价值。可见商品的价值是与其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
那么这种无差别人类劳动到底是如何度量的?或者说商品价值究竟是有什么决定的?我们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不同的工人生产效率不尽相同,这里的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整个社会的平均劳动时间)
因此我们也很容易可以得出,随着科技和工艺的发展,社会的生产力也会提高,则生产单位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会随之减少,商品的价值也会下降。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力成反比。
换一个角度来看,私以为商品表面讲的是商品,实际在论述其价值、更有劳动价值。
《资本论》第1章商品,看似论述的商品,实际上论述的是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值。劳动价值论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马克思在这一章里,运用辨证法的一分为二和矛盾对立统一的方法,轻易的解开了劳动价值论的迷。商品中有五对矛盾,其中四对是内部矛盾,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最后一对是外在矛盾——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的矛盾。
这五对矛盾是互相联系的。商品首先表现为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的对立,其内容来源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商品的二重性来源于劳动二重性。再进一步看,劳动二重性又不过是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又因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只是一种有用的物品,作为价值又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商品经济制度中,物的关系和人的关系总是纠缠在一起。虽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后说来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资本论》自始至终,就是揭露这种人与人的关系。
读了《资本论》第一章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其辩证否定的哲学思想也有了一定的感悟,但是这些还只是面上的,其深刻指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读懂,今后的学习道路是非常漫长的,但是我相信 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端,我一定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收获。
http://www.dxsbao.com/art/4175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