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印象
“艺考”,一个我从初中就注意到的名词。顾名思义为“艺术类的招生考试”。这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在我的记忆力,从初中到高中,老师会经常性说,如果你成绩不好就早点选择别的道路,艺考也不错的,我们有同学都考的很不错,去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什么的。给我们一个普遍的心理认知为,艺考是成绩不好的学生的一条出路,很有可能是一条捷径。很多人又本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态,更加瞧不起艺考。如果身边的一个艺考生没考上心仪的大学,大家会自然而然觉的很正常;倘若这个人考上了,大家又会嗤之以鼻不屑地认为,仅仅是因为成绩放低了要求,所以他才可以的,给自己以心理安慰。而现在,真的愈来愈多的学生选择走艺考这条路,每年报考的学生不断上升,但高校录取的人数又与之无法成正比,前人撞得头破血流,后人又前赴后继,形成“艺考风”“艺考热”。
我自问:什么是艺考?难道真的是所谓成绩不好之后的一条捷径?我认为,艺考不过是一种选择,它是学生对艺术不断地追求的表现。艺术很难,在这过程中他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升华,所以与普通高考生一样,这是他们实现梦想的舞台,选择通过“艺考”继续从事艺术这一条道路。他们也是在不确定中确定地前行,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所有专心学习艺术这条道路的考生都是值得尊敬的。而艺术,也不应该被当作学习成绩不好的一种退路和捷径,这中间的辛苦绝不亚于高考的考生,他们也需要坚定和坚持,这种奋斗和心酸也只有他们知道。
二、谈艺术
我是一名普通的理科生,对于艺术,怕也只有上学时音乐、美术课的熏陶了,所以我从来不觉得艺术是能被我亵渎的,我与艺术之间彷佛存在了一条鸿沟。在高中时,班级有一两名艺考生,他们高一暂与我一同学习文化知识。我印象里的他们不是每天只顾化妆打扮,也不是上课毫不听讲,而是每天前往画室画画,赶往外面上课。高一时还有美术课,老师教我们画水笔画,首先是用铅笔打一个稿子,然后用水笔勾勒。我自认为从小缺少艺术细胞,画画的最高水平可能停留在小学二年级,所以当我看到那些同学可以又好又快地完成他们的作品,到老师面前打分时,我内心竟有一种敬佩之情。我深刻地记得我看到一位同学的铅笔图时惊掉下巴的表情,将它于我的作品对比,可能我的作品都不足以称为作品。也许是有些夸张了,但是内心却有一种羞愧感,这就是领域不同的距离感吧,尤其是对我这种理科生来说,艺术细胞可能就只有那么一点点,但我想从我的角度来谈谈“艺术”。
何为“艺术”?其实我也说不清楚,但我肤浅之认为其最高价值应是在于启迪人的心灵即“性灵”,正如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说的“由幻即真,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不是技巧,甚至不仅仅只是思想与道德,而是涵养心灵。什么是性灵呢?词典上指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才智等内心世界,未免有些宽泛。性灵在中国美学中,贯穿文学、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各个艺术领域,扎根于天地自然之中,方可成为万物之灵。我以为,用今天的话简洁来说,就是人的“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历来的诗学、美学、文学,无一不建立在这一层面上。而人们如今的艺术活动,包括唱歌、舞蹈、绘画等,都是这两个方面完美的融合,是“性灵”的象征。
既是如此,艺术教育无疑也应以此为出发点求取发展,养护、培育人的自然天性,引导、提升人的心灵境界。丰子恺先生曾将艺术视为升华人生苦闷的乐园,视为心灵广大自由的天地,“人生必须学艺术,便是为求人格的圆满”。
话至如此,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回到最初所说,我不是一名艺术生,自认为艺术涵养不过耳耳,但也深知艺术是不容我亵渎的,这里的一方天地自然也不是我修养几天、半月就可达成的。
三、看现状
纵贯如今之景象,每年选择艺考的学生总能不断创下新高,但几所高校录取的人数就如“千万人过独木桥”一般,少之又少。我尊重艺考的学生,但我并不赞成普通学生“艺考热”的做法。我认为大家选择艺考主要有一下两种原因。
一是上大学的问题。很多学生选择走艺考,也许就是因为走这条路我还有上大学的可能,先体验一下快乐的大学生活并且拿下一个文凭,不至于高中结束之后无处可去,或者上一个大专。于是,不论之前自己是否有过艺术这方面的修养,都要赶鸭子上架去试一试。倘若是从小有过艺术这方面的教育,懂得一些专业的知识,倒也还好。可怕的是,考前速成班,1-2个月的时间,用钱砸出来的效果。这类人很有可能在考上大学之后由于基础知识一窍不通而不知所措,那他此时面临的困境可谓是难于“艺考”。
二是就业难的问题。选择艺考并不意味着以后可以当明星、当演员,也不意味着大学四年下来容易就业。就拿上面所说的“速成班”来说,这一部分陷入困境的人群中,很可能在大学四年结束之后,加入当初自己参与过的“速成班”,再带领一批新的考生进入新的困境。艺考如此炙热,学艺术的学生越来越多,社会上艺术岗位资源稀缺,并且现在越来越多需要的是“艺术人才”而非“艺术人”,导致艺术考生毕业后大多无法从事自己原本的专业。
当然还有跟风报考之说。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工匠化”“制式化”“速成化”,已经使我们的艺术教育走上一条浅陋的、萎缩的下坡路。把艺术教育当做职业教育的敲门砖,把知识与技术的训练视为艺术教育的全部内容,不仅败坏了艺术教育的声誉,更是无情地损伤了受教育者的天性与心灵。在人类的艺术领域,比“全面的知识”与“熟练的技巧”更卓越、更珍贵的,是孩子们“天真的嗓音”、“纯朴的心灵”。可是现在很多孩子的脸上失去了那样的天真,他们不懂为何要苦修艺术,父母和老师无法进行正确的领导,导致小小孩子就会出现功利性。
四、浅评价
在我看来,热爱和兴趣对于艺考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这可以促使他们愿意主动花时间在其中。对于乐器练习来说,大多数琴童在练琴初期形成自觉的练习习惯之前,都需要大人陪伴和坚持,通过不断练习和坚持,让他们对练习乐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由于小孩子的心智未定,也没有什么功利性,倘若他喜爱这样一个东西,慢慢坚持后技术得到提升就会有一定的兴趣;倘若他一开始不喜爱,但在父母的陪伴下学习技术,大概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热爱。这其中十年的埋头苦练定然会使其与那些高考前决定报考艺术的人区别开来,未来在艺术的修为也定有不同。老舍先生曾说:“始于精神,终于技术。”在音乐领域,或许是“始于技术,终于精神。”
其实专业音乐之路看上去美妙,压力实非常人所受。无数我们所熟知的音乐家,除了天赋及其之高的,哪一个不是把时间、生活几乎全部献给音乐艺术。那些琴童从小练琴的缩影,何尝不是众多演奏家和大师们的缩影。不是真爱,不是兴趣使然,不是苦中作乐,找不到练琴之乐趣,是没有人能坚持的下来的。热爱和兴趣,是梦想的源头,是坚持探索的无限动力所在。艺考对于他们不仅是一门考试,更是他们以后的一条职业道路和生活方式,门外人又为何非要去分一杯羹,凑一个热闹呢?
我们应该明白,任何艺术教育绝不是一般的“手艺”,不要单纯那它作为入学、求职的敲门砖。有些人不是艺术型的人,类似于我,不能说不热爱音乐,只是没有那方面足够的天分和过分喜爱,就不要选择艺考这条道路了,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热爱音乐,就更加不要追风艺考了。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平时可以适当修养艺术,听听音乐会、看看音乐剧等等,使自己的精神慢慢富有起来,在从事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享受诗意的人生。
http://www.dxsbao.com/art/4177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