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今朝千里路迢迢,愁心仍需当面讲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创意传播学院 作者:王欢

拿起一本古诗词书籍,随意翻开一页,书中的篇章布满了愁思别绪。那是游子漂泊在外的孤苦,也是慈母依依不舍的眷念,我们不由的感慨,离愁人皆有之,但现在很少人能真正体会。古时通信不发达,少时离乡,也许到了父母离去都无从得知;送别至交,也许此次挥手就是永别。探望他人更是难上加难的事,要去哪里,都要驾着一匹马赶路,碰到急事更是要日夜兼程。所以只能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过世间事大多都是不完满,并不是有所有的分别都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气万丈,更多的是“此去今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那一段山水路程,流年岁月,没了诉说的人也是如同空中高楼,水中明月,只是美好但却无人能触碰罢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的一代代的先辈用自己无数日夜换来的,是一条通向青天的大道。古时候的见面,是跨无数颠簸泥泞,被大山层层隔断。而现在的我们,千里路程一日相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摆脱了沉重的马鞍,坐上了柔软的座椅,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在出行这一方面,我们真正做到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科技带给我们的,是选择生活的权利,我们不再是面对蜀道绝望攀登的人,也不是因距离而阻隔的人,我们是能够说走就走的人。这世界是如此的美好,从前的人们,只能固守自己的方寸,而伴随科技的发展,我们能见证世界的美好,我们能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也能去映射天空的盐湖,我们能攀登世界之巅,亦或者探索深渊之海。科技带给我们的,是不局限于一地的生活。我们能够去认知更广阔的的天地,去逛想逛的城市,去见想见的人。

科技带来的,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变化。就像是一直流传的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科技改变的更是我们出行的道路,难于上青天的不仅仅是蜀道,在我们国家的道路中,有六条悬挂在山崖上的公路,远远望去,就像是夹缝中的小草又或者是大浪中的小木板,仿佛稍微多一点就要掉入万丈悬崖,大道两侧绝壁千仞,空谷幽深,每一段路程都是科技心血的凝固。黄沙万里,茫茫戈壁滩上布满粗砂、砾石,踏在上面,沙沙作响。一条条干沟毫无生气地横卧在上面。除了一些麻黄、沙拐枣等耐旱植物点缀其间,很少有植物生长,动物也远走高飞了。这样的生命的禁区中,我们也通行了公路。

但是古时候的人可没有这样的道路,所以古人分外重视离别,此去一别,便是经年。他们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们用诗文来安慰自己,在明月下许下美好愿景。有多虔诚,就有多凄美。古人的美,也在信中体现,分别后,由于山水阻隔,他们往往会长时间音信杳无。这样,在相见无期、音讯阻隔的期间,游子与居人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他们对彼此的思念——书信。李清照则这样写与丈夫两地分居时的情思:“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淡淡的闲愁中,又有着心心相印、彼此牵挂的欣喜,她肆意倾诉离别之苦,将书信作为自己感情的寄托。分别多时,一封满载真情厚意的信函成了温暖的象征、情意的象征。但是,真的就是这样的吗?在那样的年代里,真的能保证每一封书信都能寄到家乡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青葱少年离开了家乡,两鬓斑白回到了故乡,家中亲友化作冢中枯骨,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让人叹惋。幸好,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年代,也是科技发展的年代,今时的交通发达,几百公里的地方,几个小时的汽车便可到达;几千公里的地方,几个小时的飞机也可飞抵。加之通讯也发达,电话、手机、网络,随时随地可听见对方的声音,上网则可马上通过视频看见对方。书信承载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情感,是那段烽火岁月里,价值千金的物品。不过。有些事,还是亲口说出来最好。

电视里面时常播放着一个公益广告,那是一位因为年龄增长而逐渐失忆的老人,在家庭的聚会中,不断的将饺子往口袋里面塞,而嘴里面还念叨着,这是自己孩子最喜欢吃的东西。每次看见这广告,我都会鼻头一酸,影视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各式各样的娱乐,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面,它能传播的,还有爱。我也曾经年少,也与父母起过冲突与矛盾,那段时间没有所谓的妥协,只有少年的一腔孤傲和自以为是,最终是时间给出了答案,少年的棱角逐渐圆滑,他也离开的家,离开了父母,同时也失去了道歉的机会。每一次邮寄给父母的书信,总是将自己快乐分享,道歉的话语到了嘴边,却在纸上留下一片空白。还好,时代给了每一个孩子后悔的机会。在佳节团圆的日子里,孤身一人的孩子常常想起那些古人的诗词,字里行间的感慨让人感同身受,不过这个时候,他也能拿出手机,找到父母的名字,拨打视频电话。镜头的另一边,是丰富的菜肴,是慈祥的父母,山河能隔开我们的距离,但是它隔开不了爱,这个时候,他往往感慨的是,生在这样的国度,太好了。在那难忘今宵的歌声里,他仿佛回到了从前的日子里,男人至死是少年,这一次,他说了六个字,“对不起,我爱你。”

http://www.dxsbao.com/art/4198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寒假返乡,共筑成长梦——记“红领巾小课堂,团团伴你共成长

**寒假返乡,共筑成长梦——记“红领巾小课堂,团团伴你共成长”活动**随着寒假的到来,我满怀激动地回到了久违的家乡。今年寒假,我参与了一项特殊的活动——“红领巾小课堂,团团伴你共…… 孙富贵 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计科卓越展新篇,学途照亮启征程

一、引言故事始于2024年,那时的我还在红星中学埋头苦读。一群来自安徽工业大学的学长学姐回到母校进行宣讲,他们的分享让我深受触动。虽然当时我并未下定决心报考安工大,但我从心底认为…… 孙富贵 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心怀母校,爱在工大:大学生回母校宣传

为了加强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与高中母校的联系,加深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的母校情感,增强学生的爱校之情,2025年1月14日,三名从砀山中学毕业的学子回访了高中,在高一11班开展了‘心怀母校…… 孙富贵 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学子三下乡:缅怀与启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社会实践之旅

南京,2024年7月4日——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记忆不容忘却。为了深化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理解,提升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实践团于今日走进侵…… 孙富贵 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学子三下乡:红色千里行

2024年7月4日,安徽工业大学的“红色千里行”实践团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了一次深入的社会调研活动。此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公众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认知程…… 孙富贵 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学子三下乡:触历史之殇,探访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

以缅怀之心,铭记历史之痛,2024年7月4日,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暑期实践队共同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团队成员访问前来参观的游客,了…… 孙富贵 王家鑫 姜 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安徽学子三下乡:历史的回响,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实践之旅的感悟与收获

安徽学子三下乡:历史的回响,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实践之旅的感悟与收获2024年07月04日,由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组成的暑期实践队前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在那里,…… 孙富贵 胡天姣 柴 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桂平木偶戏传承困境何解?广西师大学子实地探寻破局之路

在文化多元发展与非遗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当下,2025年2月24日,广西师范大学多链兴“偶”团队前往广西桂平市杖头木偶文化基地…

机电青春助春运,温暖一路伴归程

在春运这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邳州市宏通汽车客运站作为城乡公交始发站,成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最后一站,承载着无数人团…

寒假返乡,共筑成长梦——记“红领巾小课堂,团团伴你共成长

**寒假返乡,共筑成长梦——记“红领巾小课堂,团团伴你共成长”活动**随着寒假的到来,我满怀激动地回到了久违的家乡。今年…

计科卓越展新篇,学途照亮启征程

一、引言故事始于2024年,那时的我还在红星中学埋头苦读。一群来自安徽工业大学的学长学姐回到母校进行宣讲,他们的分享让我…

心怀母校,爱在工大:大学生回母校宣传

为了加强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与高中母校的联系,加深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的母校情感,增强学生的爱校之情,2025年1月14日,三名…

最新发布

财子聚一堂,金看百年史---20级金融一班团立项活动
【福州大学10月20日讯】(通讯员:蔡欢、方言)福州大学20级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01班团支部团立项活动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为纪念建党100周年,更好普及党情党史知识,10月21日下午,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0级…
培训咨讯 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新教师试用期培训2021级开班暨2020级结业典礼在温州大学举行
2021年10月24日,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岩松堂雁山厅迎来了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新教师试用期培训2021级开班暨2020级结业典礼。温州大学教育学院何毅书记,区文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云云,综合人事处、研训处、温大培…
聚焦课程改革助力课程建设——浙江省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工作坊在温州大学教育学院举行
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学前教育推进的大事!在课改的路径中,心中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方向在哪?儿童视角?课程观?带着这些疑惑我们开始了为期12天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研修。2021年10月25日,浙江省幼儿园园本课程…
同心抗疫 共克时艰|兰州交大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家长为师生捐赠4万只医用口罩
在我校疫情防控最严峻的关键时刻,11月2日,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收到了来自2021级土木工程04班一名山东德州籍新生家长主动慷慨捐赠的4万只医用口罩,为学院的防控物资储备添砖加瓦,为全院师生身体健康和…
圆梦军旅,不负韶华
(指导老师:章思思编辑:蒋慧余可欣徐嘉欣徐龙燕)“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个秋天,有九月的激情,也有昂扬的热血。人间的温情将记忆烘烤得蓬松而馨香。即使是军训过后,我们也忘不了陪伴我们…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脱贫攻坚·基层力量”实践调研团“脱贫攻坚战中的基层担当”实践调研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2021年2月25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中,从来少不了…
岁月无虞,来日可期
(通讯员:余可欣指导老师:章思思)11月2日下午2:30,湘潭大学第八届青年传媒中心暨网络文明促进会成立大会在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行。校团委书记张月朗、校团委老师章思思、校团委学生副书记刘禹江出席本次…
一针一线绣万里河山
20级物流管理01班前往三坊七巷进行“一针一线绣万里河山,一字一句诉爱国衷肠”校外团立项活动。得知我们来意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踊跃的参与,他们认真绣十字绣的模样一直刻在我们的心…
追忆红色道路
恰逢党的100周年,我们物管一班组成了福建党史参观小分队,前往福建党史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从平和农民起义,到中共闽西特委的成立,到崇安农民起义,进行游击战争再到古田会议的召开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
化学学院“忆百年征程,创‘化’‘美’新章”团干培训之优秀策划案答辩顺利举行
新闻中心消息通讯员程际颖何璇瑶田有茂10月31号下午,化学学院“忆百年征程,创‘化’‘美’新章”团干培训之优秀策划案答辩于逸夫化学楼501室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旨在让全体学员学习参与答辩人员的优秀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