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白鹿原,几代的故事,半个世纪的艰难,白鹿原还是那个白鹿原,只不过又尘封了一段历史,又留下了一段故事。中国陕西黄土高原上的白鹿村,是历史悠久,素有仁义之称的礼仪大庄。作者以细腻深沉的笔触,描绘出一群不同典型的主人公的命运悲喜剧,生动,形象,厚重地反映出民族悲壮秘史的一角。
《白鹿原》的写作背景是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段时期的关中平原——一片典型的农耕土壤上发生的以白、鹿两家为集中代表的,在时代变迁中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模式的变化,关中平原可以说是典型农业大国——中国的缩影,无疑,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儒家文化思想,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并沉淀为他们身上所承载的,特殊的文化品格和心理定势。中国是农业大国,小说《白鹿原》中的人物,是生活在关中地区农村的农民,小说在农耕这一大背景下,展现了关中农民的生存状态及文化状态。男耕女织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家庭生产模式,白嘉轩和鹿三忙于地里的农活时,白嘉轩的母亲白赵氏和妻子仙草纺线的声音此起彼伏,“把沉稳和谐的气氛弥漫到四合院的每一个角落”,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承载了农民的美好生活。“百亩之田,五口之家,既得安居,又可传之百世,生长老死,不离此土,可乐益甚。所谓安居乐业,惟耕稼始有之”。这种方式使得农民们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小说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农民身份且为族长的白嘉轩对读书人——姐夫朱先生本就敬重,为方便全村孩子读书,白嘉轩带领族人在祠堂里修了学堂,并在朱先生推荐下聘任徐秀才为先生,朱先生和徐秀才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此举也可看出白嘉轩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弘扬。即便对在自家做长工的鹿三儿子——黑娃,白嘉轩也自愿出资供其上学。
《白鹿原》整本书围绕了一个“实”字,陈忠实描绘了朴实的农民生活,陈忠实出生在西安东郊白鹿原下的蒋村,年少时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挖野菜、拾柴火。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荣枯,陈忠实都再熟悉不过了。从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妻子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每天陈忠实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陈忠实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刻。1992年3月25日,近50万字的《白鹿原》终于画上了句号。这部作品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文化,将书面语与方言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读起来有滋有味它在结构方式上以人物命运为单元,以历史性的事件为线索,将整个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
http://www.dxsbao.com/art/42685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