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于泥土的人们,也如植被般半身都根植土地,很难摆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土气”。故汉文化可以说是和“土”息息相关、不可分开的。
作为生长在季风区的汉民族,以家庭为小单位倚靠着某片土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在漫长的岁月里、悠久的时光中,家庭变成村落继而不断演化,最后形成国家。故在中国人的认知中,家、国是一体的,递进的。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的人才有可能治理得好整个国家。在评价万古帝尧时,《尧典》这样说道:“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而舜也因其能与糟糕的家庭和谐相处而被推举。在另一方面,也同时论证了为什么中国人自出生以来在骨子里的就流淌着团结感和集体荣誉感。
汉文化中有“顺应天道,万物自然”之说,想必和节气对于季风区的农耕文明极其重要的这一点脱不了关系。这里不是卢旺达,不能随时随地种植与收获。早在五帝时期就对时令非常地重视,在《尧典》中提到:“敬授民时”,在《汉书》中更是直接地提出“帝王之事,莫大乎承之序。”而在陶寺遗址中更是有了相关遗址能测算出大寒与冬至的到来。对于时令的追求也反应在古人对太阳的崇拜中,为“敬道日出”,人民歌唱、舞蹈,狂热地迎接太阳。此太阳走动、飞翔,时令的运行规律正藏在其中!
看完整篇文章,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哪怕舜“慎微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却还是“舜让于德,弗嗣”。谦卑成了中国人的符号,由古至今,自谦文化都是贯彻其中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作为一个位于季风区的农业国家,每季产出不一,储备粮食和种子有十分必要。这一农业活动投射在精神方面就逐渐演化成了凡事有所保留的心理。
在古代的三顾茅庐、程门立雪,成为佳话。但是时至今日,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能听见家长们夸奖“别人家的孩子”,而对自己的孩子贬低嘲弄,这在无形中对孩子造成伤害。在与同学交流中,努力学习被称为“卷”这样略含贬义的词。如今在网络中更是流行“我要偷偷学习,然后惊艳所有人”一类的话语。自谦的汉文化在不断的演进中似乎走上了畸形的道路。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汉文化以土为根,长得如此茁壮而青葱。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修剪枝叶,让其更加繁茂!
http://www.dxsbao.com/art/4352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