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钟书《围城》的风格
摘要:《围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的杰作,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书中展现出了多样的艺术风格,主要分为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批判主题、深厚的思想底蕴以及鲜明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围城》语言风格批判主题思想底蕴讽刺艺术
一、独特的语言风格
《围城》一书是由钱钟书先生“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全文整体并没有明确的线索,是由各种细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而成的。正是在这种情节琐碎的情况下,语言的运用就显得更为重要。显而易见,钱钟书先生将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从而成就了一部经典作品。
(一)、比喻
《围城》中的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博喻,其主要的还是明喻。钱钟书先生的比喻运用非常精妙,深刻地展现了钱钟书先生博古通今的学识和妙趣横生的才气。最特别的是喻体的选择,特别新颖别致。
如“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的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的大话,大而无当。”这个句子中的本体“女人的大眼睛”是形象而具体的,而喻体“政治家的大话”则是抽象的,用抽象来比喻具体,并将此喻解释为“大而无当”,比来新颖贴切。钱钟书先生还有很多比喻巧用想象的情景,这种比喻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正是这些新颖的比喻让《围城》的语言风格更上一层楼。
(二)、心理描写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探索人物心灵奥秘的手段并非独创,而是古已有之,但他在运用这些早被他人运用过的艺术方法时,更加讲求一个“妙”字。
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大多是留洋镀金归来的新儒士,这些人反而更会伪装,常常内外矛盾。《围城》中的心理描写更加偏重于传统的白描,但又不乏西方小说细腻深刻的特点。小说以方鸿渐为中心,揭露了各个阶级各种人物的情感冲撞,披露了他们自身的矛盾和弱点,让每个人物都能立起来,丰富鲜明。如懦弱胆小的无能人方鸿渐、专横好妒尖酸刻薄的苏文纨等。
二、深刻的批判主题
(一)、对社会的批判
钱钟书先生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人生历程的描写,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
(二)、对文化的批判
我认为《围城》更多笔墨是集中批判东西方文化不恰当的碰撞,批判当时愚昧的文人一味追逐西方、崇洋的思想。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这些人接受了不当的碰撞之后反而比一般的旧儒士更有心计也跟愚昧腐败,一味只知追逐西方而不顾实际。
三、深厚的思想底蕴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就不是钱钟书先生的本意了。围城的这种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人类的围城困境大概就是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荒诞孤独的人生。围城困境更不乏中西文化的交锋。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后,再在一大批留学生的身上具体地、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更是从文化上来深刻认识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更加加深了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
四、鲜明的讽刺艺术
(一)、运用典故来进行讽刺
文中采用大量的中外文化、文化典故,范围从中国先秦的《诗经》到清代的同光体诗,从希腊的《伊索寓言》、阿拉伯的《天方夜谭》到美国的轶事、法国的名句等,内容从文学之外,还涉及哲学、宗教、兵法、医学、生物等知识。典故的运用既增加了知识性和学术性,又为这部小说增添了一笔绝妙的讽刺。
(二)、善用古语进行讽刺
钱钟书先生多次运用古语来点明“围城”的含义,例如应用法国的名言说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逃出来。”但其实围城情结又哪是仅仅在婚姻中才有的呢?生活其实也是一种围城,人人都有自己说不出的苦楚。《围城》正是道别人所不能道的,正是道出这种期待与现实的矛盾。
(三)、运用调侃的言辞进行讽刺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大胆运用了诙谐的词语进行讽刺,是作品语言耐人寻味给人眼前一亮的全新感觉。例如在调侃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镂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是,说她是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在行文中,《围城》通篇几乎都是嬉笔,因此它又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句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综上四个方面可见,《围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品良作,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厚独特的新天地,在小说对社会不容情面的奚落、挖苦的背后,又蕴涵着钱钟书先生对人生的热爱与期望,通过方鸿渐的命运,剖析了当时灰暗社会的丑陋,但更重要的是想唤醒在围城中徘徊、挣扎的人们,冲破围城,去走自己的新路。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在生活的葡萄园里希望我们都做拥有希望的人,与君共勉。
参考文献
[1]杨芝明.《论<围城>的语言艺术》.吉林:东疆学刊,1992
[2]袁灵芬.《从<围城>谈人际交往》.沧州: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6
[3]沈正赋,谢海峰.《试析<围城>的幽默艺术.池州:池州师专学报.1994
http://www.dxsbao.com/art/4386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