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年逃学
1902年,沈从文出生在湖南凤凰县的一个军人家庭,从小被家人寄予厚望,但是上私塾的沈从文,并不安分上学,为着体验社会中新鲜事,逃学成为了他的习惯。他经常将书包藏在土地堂里的神座龛子里,逃学去看大千世界。有时,沈从文逃学失败被处罚跪,他便试着记忆各种事情:河中鳜鱼被钓起的样子,天上飞满的风筝,空山中歌呼的黄鹂,树上累累的果实。他在《从文自传》中说,“那种处罚,使我无法同自然接近时,给我一个练习想象的机会”。也正是这些想象,把故乡自然光景更深印在他脑海里,极显明,对于后来作品有显著影响。
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三三》中的三三,《萧萧》中萧萧等湘西少女形象,是作者以“文字表现生命”的映衬,抒写对理想生命形态“自然、健康、优美而又不悖于人性”的追求。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她“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爱爷爷,爱小溪、渡船、白塔,爱一切人,爱整个大自然;三三也总是憨态可掬,她呵斥别人捉鱼,看似吝啬,实则透露出天真稚气和坦率,与人的交往中总表现出慷慨和友好;萧萧从小提个小竹兜萝,终日在路旁田坎捡着狗屎,十二岁出嫁后也并没有改变太多,始终携着一缕大自然的颜色,虽然她是地位低下的童养媳,却有着浑然不觉简单的快乐,她的身体在长,心却永远藏着幼年的天真。
沈从文的笔下的这三个湘西少女没有经受过“文明”的污染,她们生活在善良朴素的人群里,自由的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保留了天性中最纯良天真的一部分,体现了湘西少女特有的童贞美。
二、少年从军
由于沈从文总是逃学贪玩,家人也干脆送他去预备兵技术班。在这里他接受一年严格训练,锻炼了结实的体格,也塑造了坚韧的性格。他跟着本乡军官去湘西辰州做补充兵,去周边各地清乡剿匪,在清乡中见证杀戮和决斗。受环境的影响,这时的沈从文还是一股兵匪血腥气,不过,文颐真的出现打开了沈从文对知识的探求,文颐真耐心告诉他文化和文明,他渐渐知道了什么叫氢气,什么叫淮南子,这是他由武转文的起点。
后来,他所在部队剿匪时被全歼了,托舅父当警察所长的关系,沈从文做了警察所的办事员。在舅父吟诗作赋的熏染下,他开始有兴趣读书,比如,狄更斯的《冰雪因缘》、《滑稽外史》》《贼史》。不料舅父得肺病死了,百无聊赖的他,又被当地人骗钱。羞耻和无奈下,他去常德投军。再次当兵的他,不再是粗鲁的小兵了。在参谋处做司书,细心的临帖抄公文,练就长时间写作的习惯。
从川东回湘西后,他又做了湘西镇守使陈渠珍的书记。沈从文负责抄录整理旧书,翻阅不少经史子集,加深中国文化知识。他又去印刷厂去校对各种文件,阅读很多五四新思想的报刊。新的人生智慧,让他心动不已。
三、青年求学
新的世界向他打开,沈从文的精神生活变动更为剧烈,他有了不安于现状的打算,他准备去北京读书。刚走出半匪半军的部队的沈从文,开始接触现代城市中的年轻人,却感到自己生计和理想的巨大荒诞感。在自传散文《向现实学习》中,他称自己原是“不折不扣的乡巴佬”,来到北京城却感觉有点无所适从。
困窘中,他住在由湘西人建立的酉西会馆里,经常到朋友处轮流吃饭。他向鲁迅等知名作家求助,大多石沉大海,只有郁达夫看过他,请他吃顿饭。郁达夫曾发表过文章《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来感慨沈从文的贫困无助,感叹文学梦的空洞无用。
因为文学基础差,他在北大当旁听生,他曾考过燕大国文班,竟然考了个零分。就算在这艰苦条件下,他对学习写作是始终不渝的。能支撑他走下去的,还是湘西蛮子的韧性,从军时的坚实作风,做书记时的耐力习惯。他结识了湘西老乡丁玲,以及福建文学同仁胡也频,三人一起办文学团体发文章。在文章中他描绘都市生活的困窘和苦闷,回忆湘西乡村的传奇和温情,也慢慢积攒起自己在文坛的影响力。
挚友徐志摩的出现更让沈从文名声大噪,留学英国的徐志摩深受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影响,喜欢沈从文笔下生动迷人的乡村画面。他评价沈从文的文字:作者的笔真像是梦里的一只小艇,在波纹 瘦鳒鳒的梦河里荡着,处处有著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这般作品不是写成的,是 “想成”的。此时,徐志摩取代孙伏园,成为晨报副刊主编。在他的支持下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多篇作品,成为文坛新星。同样由徐志摩介绍,沈从文认识了胡适。胡适正好在中国公学做校长,想改造中文系偏重古典和理论的现状。于是他聘用写作经验丰富的沈从文做中国公学讲师。
通过与徐志摩的友谊,以及胡适的赏识,沈从文进入文坛新月派人际圈,在中国大学里有了立足之地,他成为大学老师,有了自己的学生,他不再是初上讲台羞涩的老师,而是勤奋而有见地的文论、写作双面手。
青年求学的经历影响沈从文的“乡下人”立场的双重性,以乡村反观都市,以都市反观乡村。他用“文字表现自己”的“乡下人”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
在沈从文笔下,乡下人与都市人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在赞美湘西人民纯朴善良的品格的同时,也揭露了远离边城的都市人的人性扭曲和道德沦丧。在《绅士的太太》中,他开宗明义的表示,“我不是写几个可以用你们石头打它的富人,我是为你们高等人造一面镜子” 他这面镜子刻画了上流社会的变态生活,《绅士的太太》中,绅士淑女们精神的空虚和生活的糜烂;《有学问的人》中有学问的人勾引妻子的朋友;《八骏图》中教授学者们的虚伪、怯懦与自私……如此等等,亳不留情的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城市人的道德面纱,揭示了物质文明下城市人的荒唐与可笑。从这个方面来看,沈从文口中的乡下人已经超越了普遍意义上的乡下人,他的乡下人指的是乡下人的视角和乡下人的思维方式。
于我看来,正是沈从文年少时的人生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拥有了与其他知识分子不同的审视世界的视角,这个“乡下人”呆在城市更有利于让自己感受工业化下的城乡差距,与西方现代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更容易让其坚持用一种“乡下人”心态使自己置身于酒绿花红的大都市之外,保持那份平静的心态来追寻那个文学梦。这也正是沈从文想从“文学重造经典”“这一个崭新观点中去供奉人性,建设有形社会,建设做人的无形观念,达到社会重造和国家重造的目的使我们的民族获得生存和抵抗力。
http://www.dxsbao.com/art/4393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