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文化的起源在中国,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代表,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几千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展示出了其独特的魅力。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茶艺操作过程体现了茶的表现形式和蕴含精神的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同时,茶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被广泛使用,作为本学期中华文化课程的茶艺学习,我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对茶一无所知到茶艺尚且可以入门的水平,不仅在课堂中了解到了茶,更对中华文化中的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将会将其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去。
关键词:中华文化茶艺入门对外汉语教学
作为汉语言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我深知中华文化实践教学在对外汉语转业学生的重要性。对外汉语教学开设文化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多方面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促进对汉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体现。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在文化中的物质、精神、语言等各个方面。将茶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一部分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门课开课之前,我十分期待着这节课,一次次学习、冲泡、品茶,都是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
在第一节“茶之初识”课上,老师首先展示了自己与茶的缘分,推荐了茶书,之后正式开始理论学习,在这节课上,我了解了茶之起源、茶之三性、四大茶区,史前传说、植物学实证、文献记载及文字溯源上,都证实了茶源于中国这片土地,中国的茶神是神农氏。茶之三性则分别是“茶树生长之特性:喜酸、喜湿、喜阳;耐阴、嗜铝、聚氟;怕渍、嫌钙”、“茶花之特性”、“茶根之特性:茶根的长度和茶树的高度基本一致”。四大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这些茶虽然在平时生活中就经常见到,但我很少关注到它们的来处、品相、冲泡方法,这节课虽然偏向理论,但是茶艺课堂必不可少的打基础环节,十分重要。
第二节“茶之分类及评审”课上,我学到了茶叶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分为三类,即按发酵程度分类、按茶叶形态分类、按采制季节分类。也了解到了茶之评审及评茶员资格认证相关知识,评茶员是经过国家认证的、以评茶为职业的人员,是以感觉器官评定茶叶品质(色、香、味、形)高低优次的人员。与此同时,也知道了许多评茶用具如:评茶盘、审评杯碗、叶底盘等等。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更偏向于对茶艺师的介绍,在生活中,我们很少与茶艺师接触,但通过这节理论课的学习,我更深刻地了解了这个群体,他们推动着中华茶艺的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保存与流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理论先行是许多课程的必要选择,经过两节课的理论学习,我们终于可以开始坐在茶艺室亲手冲泡一杯中国茶,然而,我们所了解的茶文化知识只是理论的一部分,想要冲泡好一杯茶,冲泡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茶艺室的第一节课,老师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将茶艺器具、冲泡方法,冲泡的步骤严谨又不乏趣味,首先需要“赏茶”,即鉴赏干茶,主要观察干茶的色泽、条形和匀整度,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特点,在冲泡前进行这一步骤,不仅是分辨茶叶的种类,也是观察其质量的重要一步。接着是“温杯”,顾名思义,温杯就是泡茶前用开水烫洗杯具,提高杯具的温度,这一步骤不仅起到清洗茶具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温度激发茶香味。接着是“投茶”,每种茶在冲泡时需要的克数不同,精准投茶才能将茶香味激发地恰到好处,通常情况下,使用一般的盖碗需要投绿茶3g、黄茶3g、白茶3g、乌龙茶7-8g、红茶4g、黑茶7-8g。冲泡过后即是品饮,品饮从“观汤色”开始,热水冲泡后,不同的茶会呈现不同的的汤色。其次是“闻茶香”,品茶前先闻香,感受茶层次丰富的香气,最后是“品茶味”,品茶时不要急于咽下,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理论必须结合实践,接下来的几节课,老师带着我们分别学习冲泡了绿茶、白茶、黄茶、红茶、乌龙茶,每一节课都让我对茶艺有新的理解,以下是我学习过程中的记录与心得体会,也是难忘珍贵的学习经历。
http://www.dxsbao.com/art/4394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