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消费者因给差评而被商家恶意中伤、报复的事件层出不穷。互联网时代,商品评价已然成为品牌传播的重要媒介以及消费者衡量商品好坏的重要途径。其中“差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家的经济收益。 “差评权”是消费者与生俱来的权利。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许多网购用户在选择商品时都会看差评,通过差评,消费者可以了解到商品实际上存在的问题。消费者发表真实的使用体验也是对其他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保护。 但是部分消费者却因为给差评而遭到商家的报复。原因在于平台对消费者购物时提供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不到位,有些商家收到差评就对顾客进行电话骚扰或者恶意报复,严重影响消费者正常生活。一些消费者最终因此放弃对商品给出评价。 由此看来,网络购物平台的失责阻碍着“差评权”的落实。网络购物平台作为联通商家与消费者的媒介,不能忽视消费者的隐私安全。同时,有关部门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某些存在不良行为的商家的惩治力度,只有如此,消费者才可以更加便利、高效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差评权”。 实际上,商家也应该改变“零差评”思维,一味追求好评看似是对生意的用心经营,实则本末倒置。为了消灭差评不惜攻击顾客更是对法律底线的疯狂试探。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商家应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经营理念。更何况“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尽善尽美的事物几乎是不存在的,“差评”也是对商品真实客观的使用体验,可以更加立体地反应商品质量,倒逼商家正视商品所存在的问题,客观上促进了良性经营。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部分消费者对“差评权”的滥用。有些人利用“差评权”对商家敲诈勒索,甚至出现“职业差评师”向商家碰瓷。网购平台往往给高分店铺更多优惠措施,还会依据评分优先推送给消费者。如此一来,“差评权”对商家来说“举足轻重”,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商家的竞争观念和方式逐渐扭曲,甚至互相攻击,无所不用其极。 如何落实“差评权”是网络诚信建设不开的话题,实现“差评权”自由,需要有关部门、消费者、商家、网购平台多方努力,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差评权”的滥用。
http://www.dxsbao.com/art/4408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