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某家“中餐日作”餐厅由于过高的餐食定价以及繁琐的就餐流程登上热搜。餐厅以“中餐omakase”作为营销买点,用日式烹饪方法处理中国美食。这家餐厅凭借新式用餐方式获得关注的同时也因费用与就餐方式被众多网友吐槽。目前餐厅相关负责人在3月3号表示:“并不在意评论,做好每道菜就是最好的回应。”
“omakase”一词最早来源日文,是指一种无菜单,只根据时令做菜并且定价的一种餐食方式。近两年来这样量身定做的限定餐食收到热烈欢迎,国内各大一线城市都纷纷引进omakase。该新闻中的餐厅就是对omakase的一种改良,无论是出于消除国内对生食文化的抗拒还是利用“日式”噱头进行商业圈钱的目的,其高昂的定价与繁琐的就餐流程怎么看都不算一次成功的餐饮文化融合。
在日式餐桌文化里,分餐制限制每份食物分量,这就导致中餐里摆盘大方食量慷慨的传统大菜只精简成精致小碗里的“一口”。烤鸭只取一片、皮蛋只用一瓣,日式分餐文化的强行融合让传统中餐显得小气拧巴。
传统“日式omakase”旨在通过精致的摆拍和做到极致的餐食体现一种工匠精神与传承文化。确实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也更容易诞生餐饮文化家,像“寿司爷爷”小野二郎一辈子把寿司做到极致的人不在少数。而相同的餐饮文化发展模式、文化传承套版真的适用于中国团聚热闹的餐食文化吗?
人均三千加的消费水平是否与传统菜成本达到平衡?日均10人的客流量是否与上海庞大的餐食需求量形成正比?这些都是摆在文化强硬融合前的诘问,显然过多的差评是最好的回答。作为一种全新的餐饮商业模式,其实践经验还较为缺乏,新闻中的餐厅负责人表示“不在意评论,只想做好每一道菜。”其体现出来的纯粹工匠精神固然宝贵,但作为一种商业活动,餐厅高得离谱的定价与不切实际的用餐模式,是否存在一种以文化传承作为“糖衣”,从而赚一波外来文化红利的嫌疑呢?
外来餐饮文化与中国本土菜系的结合无可厚非,专注餐饮文化传承精神更是值得提倡。但对于餐饮定价方面是否规范的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也的确存在灰色地带。文化不应成为割韭菜的伪装,新颖餐食习惯更不该成为捞金手段。
http://www.dxsbao.com/art/4409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