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就中学教育问题采访中学老师。
我:您认为一种科学的备考方法是什么?
老师:科学的备考,对学生来说,如果基础知识点缺失,或者理解不正确不透彻,那本人需要回归课本认真学习。在每个知识点已经学习完毕,有了一定了解后,自己对应每个章节去画好思维导图,席此对各个知识点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我:您平时是怎样备课的?
老师:对课程进行创设合适的情景,提供由浅入深的脚手架式帮助,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中探究,在每个知识点上附带标上经典的例题,这样的工作如果真正完成了,让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技能运用便算是基本达标了,剩下的事则是通过训练强度提升,一方面提高正确率,另一方面逐步能够进行迁移运用,综合运用。
我:您认为怎么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所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理想状态,希望通过老师创设合适的情景,提供由浅入深的脚手架式帮助,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中探究,经过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最终建构出自己的认知。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此时学生的结论是经历探索所得,具有批判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创造的活力也更高。要做到这样的理想状态,实际上需要老师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对应不同的内容,需要根据自己学生基础不同而准备,情景创设,任务设计,皆要不同考虑,也就是要考虑分层次教学。现实中,想要某几节课这样做可以,想要全课程皆如此则有困难。一方面教学进度有要求,教师为了完成进度有时就要拉快上课,另一方面,学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会配合着做,很多时候老师提前部署探索的问题,学生挤不出时间做,到了课堂上也就按不了预定计划进行下去。
对于教育效果,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学生来说,小学、初中和高中没有一体化教育,被人为割裂的教材和教法导致总的教育目标无法实现。对于中学教育来说,老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学生个体差别,进行学情分析,详细制定教育方案,一般很难做到由于时间紧迫,教育只能用较少的时间,完成非常多的教学目标——思维能力、知识框架和应试,最后往往哪个都达成不了。老师和学校会告诉大家实现目标的方法,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严格地执行这些方法。成功有着唯一的评判标准,考试成绩,一切简单而有效,虽然严格枯燥,但长时间遵守这套规则,也习以为常了。国内真正教育比较出色的高中,基本上只能靠筛选到足够优秀的学生来达成教学目标,而并不是靠无差别的全面教育来实现这一目标。
http://www.dxsbao.com/art/4442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