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入殓师》:生死之间的摆渡人

来源: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作者:陈沙萌

“什么,世界上还有帮死人穿衣服的职业?”

“最恐怖的课表:周一殡葬、收尸、插花;周二烧骨、挽联、风水……”

在人们眼中,死亡往往与伤心、痛苦、害怕、恐惧等情绪相挂钩,但在2008年秋天日本上映的一部《入殓师》电影,却以一种特殊的角度,将一个有关死亡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

“死亡就是一扇门,它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阶段。”《入殓师》中有感动、治愈,有反思、启发……它在一帧一幅里,说着亲情的可贵;在笑泪交织间,道出生命的意义。

入殓,入念

“入殓师和其它任何一份职业都是一样的,但同时他们也看得到更多人生的喜怒哀乐,看到世间的种种道别。”入殓师这个职业,说恐怖一些,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与死人接触,帮死人化精致的妆容,穿妥帖的衣裳,让他们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但说得浪漫一些,他们却是灵魂的“摆渡人”,他们还原逝者的容貌,让逝者带着永恒的美丽沉睡,也让逝者亲人在见死者最后一面时,是美好且温情的。

但一名真正的入殓师要做的远远不只这些,还需要入殓师对逝者身体进行清洗、按摩、消毒,甚至需要用金属丝固定脸部,用胶水封好嘴巴,用防腐剂处理身体……在这一系列操作过后,才能继续化妆换衣服,将苍白僵硬的尸体还原成生前宁静美好的模样。

入殓师这个职业不被大多数人理解,也不被人接受。然而却有人愿意成为一名入殓师,并且热爱这个职业,这个人,就是电影《入殓师》的主人公小林大悟。

《入殓师》这部电影最初于2008年在日本上映,上映25周,票房高达38亿日元。后来也荣获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等大奖。近日,4k修复版的《入殓师》在中国内地重新上映,让大家能够去思考死亡的定义,再一次去感悟生命的意义。

电影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广末凉子、山崎努等日本实力派演员作为主演。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配乐来自音乐大师久石让,他曾经创造出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配乐,有了这样一位音乐大师创作的《Memory》作为电影主题曲,《入殓师》这部电影整体的氛围感也更加浓厚。

电影讲述了大提琴家小林大悟,在失业与房租的双重压力之下,被迫回到老家。在报纸上“协助旅行”招聘的迷惑下,阴差阳错间地走上了入殓师这条道路。起初,这份职业并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甚至连愿意陪他回老家吃苦的妻子,也厌恶到离家出走。身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小林大悟每天只有和死人接触。但在不断的工作中,他渐渐明白了这份职业是多么伟大,心底的热爱也在悄悄发芽。而在亲近的澡堂老奶奶去世时,妻子亲眼看见丈夫工作,看着他一步一步将老奶奶恢复成平日里和蔼可亲的模样,她眼眶湿润了,也理解接纳了。电影在小林大悟为自己的父亲入殓中结束,但留给观众的感动却仍未结束。

有时候再见,很可能就再也不见,有时甚至来不及告别,心爱的人就已经离去。所以,即使在不能见面的日子里,也要好好生活。网友@慎独在观看《入殓师》之后也发出了如此感慨:“死亡是终极意义上的告别,我们常常笑着说再见,却深知再见遥遥无期。谈到死亡,每每有一种虚无缥缈、不可触及的感觉,看过影片之后才有那么一点细致的对生死的一些思考。”

那不过一座小小的坟墓,却是永久的生死相隔,我们在外头,亲人在里头。网友@千鲟在看完电影后也说道:“以前怕坟,觉得那里面都是鬼,自从有了亲人躺在那里我才明白,原来小时候害怕的鬼,是别人日思夜想都再也见不到的人。”

网友们在电影里留下的感动已细数不完,但对于《入殓师》电影的细节,画面的美学,出圈的“名场面”还能够加以分析,挖掘电影中那些触动人心的地方。

死亡是逝去,但爱永不终结

“和故乡去道别,遥远的地平线,那端是一场冬的雪。”这是电影宣传曲《道别是一种难事》的开头,也是《入殓师》这部电影的开篇。茫茫大雪里,在一片白色中驶来一辆黑色汽车,电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说道:“我记忆中这里的冬天,好像没有这么冷,从东京回到山形老家快两个月了,这期间,度过了忐忑不安的每一天。”这时,小林大悟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在茫茫大雪中寻找方向。

他本来是一名乐队的大提琴手,但自从乐队解散后,便陷入了失业的境地。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卖掉大提琴,和妻子回到了老家,准备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可是一个只会拉大提琴的人又能做什么呢?

这时候报纸上一份“不需要工作经验”的招聘吸引了他,就这样他成为了一名入殓师。小林大悟第一次工作,就十分棘手。面对已经死亡两周,开始腐烂的尸体,他呕吐不止,不敢上前。再后来,小林大悟不断观察着社长处理尸体的过程,他逐渐开始动容。他说:“把失去的人重新唤回,赋予永恒的美丽,这个过程平静、细致而温柔,重要的是要充满爱。目睹每一次的生死离别,舒缓、完美,深深地打动着我。”这之后,小林大悟也完成了从抗拒、排斥到接受、热爱这份工作的转变。

电影中借小林大悟的工作,也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家庭中的温情之处,有哭倒在妻子棺材前的丈夫,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父母,有给死去的父亲脸上印满唇印的女儿们,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澡堂老奶奶……

而影片的最后,展示的却是小林大悟自己的亲情。他为自己的父亲纳棺,对于这个自小抛弃他的男人,他没有任何对于父亲的感情,也早就忘记了父亲的样子。但就在为父亲纳棺时,他在父亲紧握的一只手中,拿出了那块小时候的石头。石头被老人紧紧攥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虽然影片至此结束,但最后小林大悟选择原谅了父亲,这是小林大悟与父亲的和解,也是他与自己的和解。“误解了几十年,憎恨了几十年,和解却在一瞬间。这种细微的表达,随着男主眼泪的滴滴涌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高潮。”

对于联系这对父子的“石头信”,电影官方给出了如下解释:“从孩提时代与父亲互相交换的‘爱’,再到在父亲去世后大悟从他手中拿过的‘和解’,再到最后攥在手中送给未出世孩子的‘希望’。石头在电影中越过爱恨和死亡,最后成为了一种传承的象征。”“石头信”在影片中作为串起父子情的线索,它贯穿了整部影片,也串联起各个情节。

除开电影情节外,整部电影的氛围感、画面感也值得细细品味。电影中多采用中景与全景镜头,比如小林大悟和妻子从澡堂出来时看见初雪的画面、小林大悟在田野上拉大提琴的画面,这也给电影温暖治愈的整体氛围打下了基调。无论是小林大悟家、老奶奶的澡堂,还是社长工作的房子的色彩布置,都显出平淡柔和的感觉,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

在小林大悟在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后,他拉起大提琴,远处是雪山,头顶是蓝天,脚下是田野土地。久石让的音乐响起,一时间美景与旋律交织,短暂的几个画面,送走了冬日,迎来了春天,将小林大悟日渐开阔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观众们感受到小林大悟这时所带有的温暖的力量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为什么《入殓师》的后劲这么大呢?“影片最特殊之处是它的题材,聚焦入殓师的生活,凝视死亡,思考活着的意义,洞察爱与责任的价值,它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生命的意义。虽然这只是一部日本电影,却让全球的观众为之动容。”能够有这样强大的共情能力,是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触动自己的那一份感动。

电影之外,是人生。每一个在电影院流泪的人,他们心中可能都有那么一个十分重要的人已经离他而去,忘不了,放不下。

在大多数人看来,死亡很悲恸,但《入殓师》却将亲情与死亡描绘得温情又治愈,让人们不再害怕死亡,也让人了解到,死亡其实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只要在世上,就会有面对死亡的一天。“他们只是先去布置下一世的家了,正如这一世他们先来一样。”

“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我们不说再见,只愿珍惜。”逝者已逝,对于当下的生活,我们更要珍惜,生如夏花般绚烂,在世一天,就要爱这个世界,因为,爱无来生。

http://www.dxsbao.com/art/4466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普法+调研双向联动 泰州探索地方性法规宣传新路径

为深入推进“法治+本土文化”的普法宣传模式,增强居民对烟花爆竹管理法规的认知,2025年4月10日下午,由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5名学生组成的“法治+本土文化: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 李天爱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查看全文 >>

法规宣讲零距离 民意调研解民忧

为深入推进地方性法规宣传普及工作,增强居民法治意识,助力文明城市创建,4月10日上午,“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组普法团队联合东街社区居委会,在东街社区党群服务中…… 吴欣怡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查看全文 >>

普法宣传模式走进景区 法治文化融入市民生活

为深入推进地方性法规普及工作,增强市民法治观念,近日,“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组普法团队走进凤城河景区、人民公园等城市地标,通过“景区+普法”的沉浸式宣传形式…… 吴欣怡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查看全文 >>

早茶博物馆里话“标准”——泰州创新“法韵茶香”沉浸式普法新模式

为进一步推动地方性法规普及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3月25日下午,“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组普法团队走进泰州市早茶博物馆,以“法规+文化”的沉浸式宣传方式,向市…… 吴欣怡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查看全文 >>

泰州创新普法模式:历史保护法规宣传融入名城文化肌理

为深化《泰州市历史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的社会认知度,探索“法规宣传+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3月25日下午,“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组普法团队走进兴化历史文化街区与盐…… 吴欣怡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查看全文 >>

普法入村进景区 创新守护“千垛画卷”

为深入宣传《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探索地方性法规普及新路径,近日,“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研究”课题组普法团队走进兴化市垛田街道及千垛景区,开展多形式、分众化的普法宣…… 吴欣怡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查看全文 >>

泰州创新普法进车站:易拉宝+问卷推动条例“声”入人心

为拓宽地方性法规宣传覆盖面,提升市民法治素养,3月15日上午,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课题组成员走进泰州客运车站,面向往来旅客及市民开展地方性法规集中宣传活动。活动聚焦《泰…… 吴欣怡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查看全文 >>

泰州创新普法进校园:情景剧+趣味问答助力水环境保护与防溺水教育

为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创新地方性法规宣传模式,3月13日下午,泰州市地方性法规宣传创新模式课题组成员走进泰州市二中附属初级中学东校区,面向六年级学生开展《泰州市水环境保护条例》…… 吴欣怡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扬帆逐梦 职通未来 文学院承办山东省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暨聊城大学

为畅通企业招聘和学生求职通道,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高效对接平台,促进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与高质量就业,4月10日,山东省高…

文学院举办访企拓岗座谈会

4月10日,文学院邀请潍坊实验中学、东阿南湖行知学校、临朐新时代实验学校及济南天桥黄河双语实验学校负责老师到C210会议室举…

以声传薪火,破茧绽芳华 ——人文学院举办“传薪破茧 燃梦青春”主持人大赛

为融合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意表达,展现人文学子的文化底蕴,3月30日下午,人文学院于人文艺术实践基地举行以“传薪破茧燃梦…

创新赋能,共启未来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三院联合举

为结合专业特色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提升学子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力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3月31日晚,由人文社会…

人文学院举办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朋辈辅导首期课程

为夯实学院学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基础,4月1日晚,人文学院于旗山校区文2-305教室举办首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朋辈辅导课程,…

最新发布

学习创新理论,交流先进思想 --研究新思想,沟通求进步
2022年6月21日,文史与传媒学院“星星之火”暑期社会实践队继续开展第五天的社会实践。在实践队队长廖群芳的带领下,开始新一天活动任务的部署与有条理的进行,今天的社会实践内容为: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
“学习党史知识,传承红色基因”星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第十二天
今天是“学习党史知识,传承红色基因”星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暑期实践活动开展第十二天,不知不觉本次“学习党史知识,传承红色基因”星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实践活动进程已然接近尾声,但“学习党史知…
国民英雄—宋庆龄
国民英雄—宋庆龄--“学习党史知识,传承红色基因”星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宋庆龄(1893~1981)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近代女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祖籍昌洒镇古路园村。1893年1月27日出生上海。…
欢迎来到,我镜头下的世界
“咔擦”一声,定格了时间,就在这一瞬间,我听见有人说:“欢迎来到我镜头下的世界”。小时候,他们看着哆啦A梦模样的儿童相机里的照片,有绑在手臂上的气球,有飞在天空中的风筝,也有草地里打滚的小猫小…
《入殓师》:生死摆渡,灵魂随爱而去
“什么,世界上还有帮死人穿衣服的职业?”“最恐怖的课表:周一殡葬、收尸、插花;周二烧骨、挽联、风水……”在人们眼中,死亡往往与伤心、痛苦、害怕、恐惧等情绪相挂钩,但在2008年秋天日本上映的一部《…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学子来到无锡博物馆,参观“血与火的城市记忆”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忆峥嵘岁月,承红色精神”暑期社会实践无锡线下实践团…
永不消逝的“老电影”
永不消逝的经典10月6日,由中央广播电视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与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完成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4K全彩重制版登陆全国院线,这也是国内第一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影片一经上线,便引起…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学子三下乡:无锡博物馆,参观“血与火的城市记忆”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忆峥嵘岁月,承红色精神”暑期社会实践无锡线下实践团…
“学习党史知识,传承红色基因”星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 实践活动第十二日
用好红色资源,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红色的故事源远流长。红色资源是我们珍贵的历史遗产,保护红色资源,就是在保护我们国家的历史,就是在传承我们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重走来时路,用青春实践新征程
为学习和弘扬习近平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的“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精神,郑州轻工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组建“重走来时路,用青春实践新征程”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