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据相关媒体报道显示,截至3月15日,抖音、微博、淘宝、百度、微信等APP均已上线算法关闭键,用户可在后台自主选择是否关闭“个性化推荐”。这则报道几乎关乎所有用户的个人权益,成功地在315的众多报道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早在今年1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就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并下令于今年3月1日开始施行。该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服务规范,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重点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算法推荐普及化,企业盈利增强化
算法推荐的主要原理是基于用户的历史使用行为或相关信息,通过特定的数据模型展开一系列的计算,从而推测出用户可能的偏爱喜好。现如今算法推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微博、抖音、淘宝、微信、小红书、百度等APP中,它极大的提升了信息分发的效率,精准地计算出用户的爱好,给用户提供了近乎完美的“个性化”推荐。例如在刷抖音时,算法推荐会根据你的点赞给你推荐类似的视频,从而吸引你持续不断的浏览短视频。甚至当你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个物品,然后打开淘宝、京东或者拼多多等购物APP时,你可能会在其主页发现类似的商品,而这种种都归功于算法推荐的技术支持。
在算法推荐技术尚未广泛应用之前,各类APP主要依赖于分类条目与搜索引擎来引导用户浏览和消费。能让用户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青睐的物品,但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算法推荐则利用大数据整理计算出用户的偏好,提供出个性化的服务,提高用户体验感的同时也增加了相关企业的利润。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总体规模达10.11亿。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各类APP为吸引并留住消费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算法推荐”凭借其个性化的服务被广泛应用。根据第三方监测机构“易观”发布的《2016中国移动咨讯信息发布市场研究专题报告》显示,资讯信息分发市场上,算法推送的内容超过百分之五十,而今年的算法推荐占比百分之八十,算法推荐几乎与每一位网民的网络生活息息相关。
算法推荐通过特定的数据模型计算出用户的偏爱喜好,并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用户不管是喜欢美妆、首饰还是服装,都不用直接搜索相关资源,算法会源源不断地推荐给用户,对改善用户的体验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用户的体验感增强,其粘性自然上涨,企业的盈利能力也随即增强。
算法具有双面性,使用算法需谨慎
每一项技术都具有其双面性,算法推荐也不例外,尤其是因被滥用而产生“信息茧房”与“大数据杀熟”等乱象,用户有时知悉却对此无计可施。
当我们在刷抖音时,总是忍不住一刷就是几个小时;当我们在逛淘宝时,总是不小心就下单了几件商品;当我们在刷微博时,总是以为自己刷到的就是热点。这些都“归功于”算法推荐引发的“信息茧房”效应。为了增加用户的粘性,算法推荐不断地给用户推荐其感兴趣的内容,使用户只能沉浸在自己喜好中。从而导致用户沉迷网络,缺乏多元化视角,将自己束缚在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这便是信息茧房。资深淘宝用户南巷未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淘宝主页推荐的商品几乎都是她感兴趣的商品,便利消费的同时也造成了冲动消费的增加。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于今年1月4日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不得使用算法影响网络舆论。在信息爆炸、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极端内容是获取流量的一条捷径。在国外的Facebook中,百分之六十多的加入极端主义小组的用户都是被系统推荐关注。在国内的微博亦是如此,在热搜上群体对立,性别地域歧视等话题层出不穷,很难不让人怀疑是算法刻意引起争议从而来提高kpi。
在淘宝上同样的商品,老用户看到的的价格要比新用户高出许多,这便是“大数据杀熟”。部分企业通过算法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差别定价,从而造成“价格歧视”。北京市消费者协会3月1日发布的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多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普遍存在。
算法推荐这项技术看似得到了互联网的绝对青睐,但实际并非如此。事实上,国外许多互联网产品这几年都在尝试取消算法机制。YouTube开始提供“不看推荐”和“清除历史观看数据”的选项,在其儿童频道YouTubeKids上,算法推荐更是直接被取消。2017年成立的Substack拒绝使用算法推荐,以其独具特色的人工推荐吸引了一大批用户,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由此可见互联网对关闭算法推荐的倾向发展。
启动算法关闭键,保障用户合法权
早在几年前,欧洲的《数字市场法案》便提到“不允许利用数据优势向用户投放指向性广告,除非获得用户明确许可”的规定,但这一规定直到去年十一月份才获得欧洲内部市场委员会通过,距离成功立法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上文中提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则明确地要求算法推荐服务者应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根据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称,百分之六十的人担心自己的信息在数字环境中有泄露风险,百分之七十人担心个人喜好、兴趣被算法“算计”,百分之五十的人表示在算法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而把算法关闭键交给用户,关闭的是个性化服务,打开的是用户的信任。淘宝、抖音、微博、微信、小红书等APP均已上线算法关闭键,给了消费者知情权,保障了其合法权益。
但目前的算法关闭键往往隐藏较深,需要开启四级菜单才可以找到,其难以寻找程度不亚于自动续费的关闭键。例如微信的算法推荐关闭键需要经过“我——设置——个人信息与权限——个性化广告管理”一系列操作才能关闭。而且在其关闭键下方还会出现提醒:若你不想接受个性化广告服务,你可点击相应按钮进行关闭管理。若你选择关闭,你看到的广告数量不会减少,但本产品将不再向你展示个性化广告,你看到的广告将可能与你的偏好相关度降低。颇有挟“广告”以令“用户”之感。
企业的算法思路要从商业至上转化为用户至上,不断优化算法推荐,为消费者推荐多元化的、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增加用户粘性,提高用户留存度。如果消费者选择了关闭算法推荐,企业也不应当采用低俗、虚假的内容诱导用户开启算法推荐,应该将目光放的长远,强化自身数据的透明化和规范化,重获消费者信任,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http://www.dxsbao.com/art/44708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