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峒有着如梦幻般恬静而美好的,恍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安静而祥和,而在这座时光也愿为之留驻的小城里,这样俨如一只小兽,有着一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的翠翠,守着渡口,痴心地等着傩送回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傩送会回来吗?这想必也是大多数人读完小说后,隐在心中的一个疑问。像文中写的一般“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的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傩送的离去,是他心中“爱憎”的纠缠,对于爱情,亲情的的徘徊不定。他做不到必然的爱,也做不到必然的憎,于是只好挥手离去,留下一个充满哀乐的期待。
或许人们对于边城,更多的是对此般“世外桃源”的向往,可是我觉得沈从文先生心中想勾勒的,未必仅仅是这样:先生在序言中写道这个作品,是为少数人写的,是给“明白这个民族的爱憎与哀乐”的人写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是稍显和平而又暗藏汹涌的年代,这时,对人性的思考是中国有良知的文人身上的责任所在,而在小说边城中,翠翠对老大提亲的迷茫,对傩送的犹豫,傩送的误会与纠结,爷爷的不决,未必不可看做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迷茫,而这份迷茫,也更是当时都市人民心中对人性,对爱憎的迷惘,《边城》的问世,大抵旨在告诉人们“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才有那必然的爱憎。
先生说:“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读者)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是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情心!”边城,不仅是翠翠心灵的归宿,也是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的归宿,希望我们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边城,同时,在边城中,不断探寻领悟自己的爱憎与哀乐,而不是一味地等待。
http://www.dxsbao.com/art/5098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