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中记——我与父母共同的城市记忆
前言
“我们那时候的冰糖葫芦好吃着呢!”
“诶,要我说最难忘的还是去北海和伙伴们划船。”
“我怀念小时候的所有,但却一直期待着未来……”
从小在北京长大的我,最喜欢漫无目的地走在北京的街上,尤其是穿梭于大大小小的胡同之间,在这里我能感受到最真实的人间烟火,还能邂逅悠久的历史文化。听着大妈们吆喝着一口利索的北京话,看着三三两两的大爷们坐着小马扎围在一起下象棋,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熟悉之感。北京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保留着浓厚的历史色彩,像四合院、南锣鼓巷等古老的建筑风貌是很令人眼前一亮的。当我向父母提及此情此感,没想到他们竟与我不谋而合,虽然时代在变迁,北京在发展,但是这里为我们留下的美好记忆将会永远根植于代代人的心间。
访谈
谈论起北京生活,父母们深有感触。为进一步了解父母对于北京的记忆与印象,我对其进行了将近30分钟的微信电话访谈,并将采访录音转写成采访文本。
针对此次采访进行深入调研,借助质性研究方法、对比研究法、归纳总结法,将父母们对于北京的回忆与我对于北京的回忆进行细致对比和科学归纳,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共分为四个部分:城市空间记忆、共同的学习经历、共同的文化记忆以及不同的生活体验。
城市空间记忆
父母从小生活在房山区房山矿万佛堂一带,那里有一座标志性建筑:辽代明代修建的密檐塔——花塔。花塔与万佛堂、孔水洞相邻,是父母们小时候经常光顾的地点,人人相传着美丽的“花塔传说”。直至今日,花塔仍矗立在那里,虽一动不动,却总是能吸引我的注意,从小我就对它充满好奇,每次经过它,心中会有一股历史神圣感油然而生。
“以前那里也曾是比较繁华的地区,房山矿老矿区隶属北京矿务局西南部矿区之一。现在老矿区都关闭了,那里的生态有所改善,环境变得非常好。”父母讲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让我对这里的环境有了更深刻的印象。我从小也生活在父母生活的地方,在这依山傍水的小镇子住了12年,感受最深刻的是这里优质的空气质量,四季景色宜人,呼吸时满是清爽,在如此环境下生活,这里的人们多了一份质朴与纯净。
“现在经常居住的并不是以前长大的地方,城市里太嘈杂了,偶尔也会怀念那里清净的环境。那边好多民房都拆迁了,以后肯定也会越来越好,土地都是寸土寸金。虽然房子是老房子,面积有点小,但是不耽误住,偶尔也会回去住。”当我问起父母是否怀念儿时的成长环境,他们思考了很久,最终给出的答案是“没有很怀念,更喜欢现在的生活”,我竟从中听出了一丝怅然。我们都知道,过去的某个点已经难以回溯,纵使记忆是美好的,但我们一直都着眼于未来发展。相比父母那个年代他们对于花塔深刻的记忆,我对于北京的其他地方更为怀念,我小时候常去什刹海溜冰,去陶然亭赏景,去牛街品尝小吃。不像父母们只对于一直生活的地方有着特别的情怀,我能接触到的是大范围的地点,实在是太熟悉北京城了,就算只是在街上走走都很有意思。
共同学习经历
我与父母从小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也有着共同的学习经历,正是这不谋而合的相似,使得我们对于旧时求学经历有着共同的感触,令人难以忘怀。我和爸爸从小都在东升小学上学前班,和妈妈从小都在磁家务小学(那时还是磁家务中学)上小学,学校被群山环绕,绿水青山令人心旷神怡,学校虽然不算很大,教育资源却很丰富,教学设施也比较完善,为我和妈妈打下了学习生涯的重要基础。
“每天上下学都要穿过一个长长的桥,和同学们住的近,差不多都在一个小区里,每天一起上下学,在学校门口小卖部买零食吃……”妈妈在回忆时洋溢着喜悦的笑脸,我能看到她眼睛闪烁着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小学期间,我的好朋友们每天早上都会在我家楼下等我一起去学校,路上有说有笑,分享趣闻轶事,那时候年纪尚小,还没意识到童年是多么无忧无虑,快二十岁的我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心怀激动,却不停地感叹时光如流水,青春易逝。
共同文化经历
北京拥有很多名胜古迹,很多建筑都看起来比较古老,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尘土,才更凸显了北京这座城的厚重感。我和父母对于北京的很多古迹和历史遗产都有着共同记忆。周口店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长城、故宫、圆明园等等,都是我们著名的历史遗迹;石花洞、周口店猿人遗址等等属于我们房山地区比较有名的古迹。虽然和父母生活的年代不同,但是这些古老的建筑默默见证了我们这两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成长,也总是欢迎着我们的光顾,为我们一遍又一遍讲述着悠久的历史。它们永远矗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不同的生活体验
《正阳门下》、《四世同堂》、《我爱我家》等反映北京生活的电视剧红极一时,我的父母们每次看到这些电视剧都会不停地和我说起他们那个年代的事情,而我对此却很难感同身受,因为我们这代人从小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完全不同,所以难以对电视剧描绘的旧时生活产生相同的感触,带给我更多的只是好奇和想要了解的渴望。
自从改革开放后,生活不断改善,使北京城镇居民吃的领域不断拓宽,由此人们食品消费的场所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外就餐的机会越来越多,吃得越来越丰富,北京人已可尽尝各地风味,1985年的一则报道称:“北京市近两年来积极扩大横向联系,引进外地风味菜点,开设各种形式的联营餐馆,丰富了首都饮食市场,消费者‘身在北京城中,可尝四方风味’的愿望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虽然生活质量提升了,但是人们仍然非常节俭,还持有过去的老观念,我的父母们提到:“令人感触深刻的是当时小时候过年吃顿肉,高兴得不得了啊!那时候也就只能过年的时候才能下顿馆子……”然而在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经济发展已经迈向新高,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促使家庭经济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不光是餐馆数量增多,各种菜品的出现也丰富了人们的味蕾,各种外国餐馆的入驻,使得我们从小就可以吃到多样的食品,并且毫无顾虑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美食,肯德基、麦当劳成为了我们这代人小时候最经常吃的快餐食品,而父母第一次吃到麦当劳是在九几年,那时的他们和我们现在年纪差不多。
“以前人们挣得少,物质条件也不是很好,所以那时候的人们就很容易知足嘛。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好吃的太多,都没什么感觉了,现在过年都没有那种特别的感觉,也没有那时候过年那种激动的心情了。”那时候人们交往十分密切,经常互相串门,联络邻里关系。父母们小时候最期待过年,他们会拿着灯笼去挨家挨户拜年,分享各家食物,每逢春节,小朋友们都会围在一起放鞭炮,大人们则凑在一起打麻将,新年的喜悦萦绕于心。对比之下,我们这一代人独生子女较多,从小生活的环境也是比较封闭的,这促使了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相对冷漠,邻里之间也保持着社交距离。年味儿没有以前足了,春节越来越形式化,导致我们对于过年好像没什么深刻感触。我们缺少了老一辈儿人的激情,也没有他们那样渴望着团聚,一切好像都与我们无关。
我的父母们提到,他们最怀念的是小时候的露天电影,“最好玩的就是拿着小板凳去看露天电影,虽然现在随便就能去电影院看,但是和以前搬着凳子抢着去占前排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你像我们小时候要是看电影就跟过年一样,大家都特别兴奋,不管男女老少全去看。”
他们和同伴们还会凑在别人家中看电视,因为那时电视还是“稀缺物件”,不是人人家里都有。那时候的娱乐设施不像现在这么充足,我们从小就能接触到手机、iPad、电脑等等高科技产品,这使我们每个人都能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也对各种新鲜事物了如指掌。虽然现在有很多方式可以供我们学习、游戏,但是心里却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即使现在拥有很多父母们小时候渴望拥有甚至不敢想象的新物件、新技术,可是却很难像他们那时能看到电视、听到广播一样感到无比快乐,我们总是难以满足,甚至会因为可供选择的条件很多,而导致烦恼的增加。
不论怎么讲,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都为不同年代的人们带来的不同的新鲜感,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在与父母的探讨中,我可以在脑中形成那时候的生活构想图,对比现在,也确实很想体验一下父母们小时候的生活。“我们很羡慕你啊,这是我们那时候多么渴望的生活……”父母如是说。
总结
北京,是一座古老而又厚重的城市,作为一个从小到大生长在北京的人,我对于北京的印象是十分多样的,对这座城的爱恋也是难以言喻的。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国家形象的有力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延续体现。这座城充满着古老的光辉,又饱含着现代化的璀璨,它完美的融合了古今中外的特色,吸引着许许多多人们蜂拥而至。只有在这座城中生活过,才能体会到它区别于其他城市独有的魅力。北京的美不仅在于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繁华,在于名胜古迹文化传承的厚重,更在于平常巷陌邻里之间一句“吃了么您内?”具有浓浓烟火气息的惬意与安宁。
京味回忆就像一首耳熟能详的乐章,时时刻刻牵动着几代人的情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这座城如何变化,我们都在不停追忆旧时的甜蜜,也在不断期待美好的明天。
http://www.dxsbao.com/art/5167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