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后感》
至1938年5月,中国的全面抗战已近一年,其时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而国民党军队也取得了正面战场上的第一个胜利——台儿庄大捷。但是,日寇北上和南下的进攻之势依然没有能被遏制。在徐州会战结束后战场转向武汉会战。这一时期,国内“速胜论”与“亡国论”甚嚣尘上。“速胜论”认为中国一定能很快战胜倭寇,淮海一仗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大公报》还刊发社论,宣传徐州会战就是“准决战”。而“亡国论”则认为再打就要亡国,后来投降日本的周佛海说:我们的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投降主义的言论一时间充斥于国内政界、媒体。如何看待其时国内的历史状况,全面抗战如何进行,最终的结局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留给了当时的中国政界领袖。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内外各种矛盾和形势的发展,国共两党对抗战的艰苦程度和时间延续都是有所认识的。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在危急关头系统总结全党的持久战理论,写出《论持久战》一文,科学分析了全面抗战十个月以来的实际形势,分析抗战的方略,指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中国不会亡国,但抗战不可能速胜,从理论指导了全民族的抗战,指明了抗战胜利的前景。
早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率先提出对日作战、反抗日本侵略。193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全中国的民众现在是处在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帝国主义列强对于我们的侵略是日益加紧。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了东三省。”中国共产党认为,“民众革命与民众政权是全中国民众自救灭亡的唯一出路”。“用民族的革命战争去打倒帝国主义”。“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给贫苦的农民”。指出:“胜利是属于我们的。随着日本势力不断南下,在上海又挑起“一·二八”事变。为此,1月27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中共中央为武装保卫中国革命告全国民众书》,号召“全中国的民众们”,武装保卫中国革命!4月25日,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发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正式宣布对日战争,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但是,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横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不到落实。王明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导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1934年10月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者,既有植根于中国大地、注重调查实践的毛泽东,也有游历多国、具有国际视野的周恩来。卓越的领导者在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日寇的入侵,他们当即提出过多条抗日纲领,在抗战的初期随着战场和社会形势的转变,通过理论思考,不断提出号召和纲领,同时也不断充实理论成果。他们深知中日两国实力的差别,但是坚信中国人民可以取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他们的不断探索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理论的最初形式。
“七七”事变之后,华北危急,平津危急。日本在事变之后,寻求舆论上不扩大,并积极拉拢国民党内的亲日派将领,放出风声,要以汪精卫为对手进行和谈。诱降让一些人认为不需进行全民抗战,只需隐忍,日寇碍于各方因素将不会南下,而再战必亡的论调在四处响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抗战能不能到底,抗战主要依靠什么,民众组织、抗击敌军之方略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得到回答。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发布的抗日救国的若干纲领,如何在操作层面上得到实施?在理论上回应各方质疑,探讨抗日战争的具体方略摆在中共中央面前,不容回避。在中国共产党一方,为统一思想和认识,制定正确路线和策略,1938年5月26日到6月3日在延安召开抗日战争研究会。会上,毛泽东同志亲自做了《论持久战》的演讲。演讲深刻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基本规律,将抗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防御、相持和反攻,并导以战争胜利的战术,指出运动战和游击战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主要的战略战术,组织民众起来进行抗战,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通过分析从全局上驾驭抗日战争发展趋势,回答了人们对战争前途的疑虑,中国不会亡国,但抗战不可能速胜。
http://www.dxsbao.com/art/5196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