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应学习要求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这本书是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认识的人做出的多篇采访集。采访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文字朴实,对正在大学学习的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读完之后我感触良多。
“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
本章节主要是由王宪平回忆与习近平在梁家河度过的七年知青岁月,来反映习近平在梁家河当知青这一时期习近平作为知识青年所具有的美好品质,其中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在习近平等人来到梁家河后,王宪平注意到习近平带了两个特别沉的箱子,并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到后来慢慢地与习近平等人熟悉之后,王宪平在一次与习近平的闲谈中了解到,习近平的箱子中全部装的都是书,其中大部分是文化教材,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等方面,还有一部分是中外作家的文学名著。习近平在如此艰难的时刻下,去往异地他乡首先考虑的不是衣食住行,而是两箱沉沉的书。那个年代的农村普遍是没有电,更没有电视、互联网,与外界的沟通渠道及其匮乏。对于外界的了解就只能通过阅读书籍来进行,而农村的书也很难找到。这告诉我们作为知识青年,第一位的任务永远都是从各种渠道摄取到充分的知识来哺育自己,而在这些渠道中最为重要、有效的就是阅读各种书籍。
每个时代有自己的烙印,在那个年代,考试交白卷、得“鸭蛋”很光荣,但据王宪平回忆,习近平并没有受到那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习近平在劳动之余就是读书,在那个社会文化生活贫乏,群体意识高涨的年代,王宪平称这种生活是一种“充实自己、让自己不至于荒废时光的好办法”。但我看到的却是一种反叛群体的理性精神,他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仍然可以理性地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就像韩愈的《师说》里写的不受社会风气影响依然尊师重教的李氏子蟠一样,他们能保有独立思想而独立于世的一大保证就是——书。两箱沉沉的书不仅给你知识上的完整,也促成了你人格上的完整。
据王宪平的回忆,当时来梁家河的北京知青们对于农活基本属于一窍不通,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村中组织他们在山沟里打坝、修梯田。“近平干活很卖力气,肯吃苦。他虽然在劳动技巧上和我们农民有差距,但他一点儿都不惜力,甚至比我们干活还拼命。”那时候没有大型机械,所有的工作都靠人力一点点办好。“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近平也没有手套,他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他的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正是这种拼命、不偷懒耍滑的态度,让习近平取得了梁家河人的信赖,在入党后又被梁家河人推举成为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总结三个感悟:第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知识的获取,要重视阅读,读好书;第二,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想,不随波逐流;第三,养成认真、勤奋的态度。
http://www.dxsbao.com/art/5237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