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延安有说不尽的“红色”故事,凤凰山、枣园、杨家岭、王家坪…..走进延安,倾听故事,“延安”和“故事”也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红色故事1921-2021》
【圣地简介】
延安市(简称“延”),别称:肤施、延州,隶属于陕西省,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的总后方、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西北革命根据地。
【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安定县瓦窑堡下河滩田家院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和《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确定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的方针,主张成立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决定红军东征山西,以便准备对日直接作战。
【红色人物】
刘志丹(1903年10月4日一1936年4月14日),名景桂,字子丹、志丹。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36年3月,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由罗峪口附近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攻击敌军。4月14日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1996年,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周恩来多次赞扬说,刘志丹同志对党忠心不二,很谦虚,最守纪律,是一个真正的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共产党员。
【红色故事】
抗战时期,朱德从前线回到延安,住在杨家岭半坡的土窑洞里, 穿了几年的衣服,肩头、两肘和膝盖都打了补丁,几个警卫战士曾多次提出给他去换新的都被他制止了。一天,有位后勤部门的领导人前来向朱德汇报工作,看到他那身到处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临走时,专门把警卫员拉到一边说:“小鬼怎么能让总司令穿这么破旧的衣服呢?跟我去换套新的吧!”警卫员悄悄从总司令的箱子里,挑了一套最破的衣服去换了一套新军装。朱德看到警卫员换回来的新军装,问明原因后,立即让他退回去,说 :“大家都很艰苦,不要给我领新衣服,旧的补一补还可以穿嘛。”警卫员只得将新军装退回去,把那套破衣服拿回来,又找来针线,在那件旧衣服的补丁破洞上再补一层新补丁。朱德看到警卫员在旧补丁上补新补丁,就走过来亲切地对他说:“补衣服也是有讲究的,要先把旧补丁拆下来,再缝新补丁,这样的补丁才好看牢靠。拆下来的旧补丁,还可以打格褙、纳鞋底呢! 为了革命和抗战,我们要事事精打细算,处处节约。”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中国共产党是靠着艰苦奋斗起家的,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由此观之,艰苦奋斗精神推动个人、社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崭新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正是在延安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在和平建设时期,延安精神依然有着极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将指引中国人民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生启示】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特殊环境下,培育和发展起来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延安精神是革命精神的结晶,是党和人民永恒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不仅用于引领革命时期的共产党人为夺取胜利、实现解放与自由,同样用于现阶段的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素养、培养优良作风、提升过硬本领。正如邓小平说:“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种延安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支柱。”把延安精神贯穿其中,发挥延安精神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启示更多的大学生学习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实现自我全面发展。
http://www.dxsbao.com/art/52451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