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有感 黄仁宇教授所著的《中国大历史》,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从“大历史观”的角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 “大历史观”究竟是什么?在《万历十五年》与《中国大历史》叙述中,黄仁宇均采用“大历史观”的角度切入展开。对比我曾经所看的《明朝那些事》,显而易见,他们有很大的差异。《明朝那些事》属于通读性书籍,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明朝的历史。基于此目的,书中大多是史料。而黄仁宇的两本书注重分析,有很大的深度。叙述中也不是简单的堆积史料,而注重整体的层次联系。“简单来说就是从整体上长远上全面来看历史事件。”在书的封面上,这样一句话点明了《中国大历史》的目的与着眼点: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传统社会是什么?书中从整体出发叙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有秦前,有第一帝国秦汉,有分裂时期,有第二帝国唐朝,有宋代,有元朝,有明朝,有清朝。其中有分有合,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恰当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的趋势。无论朝代的兴衰演化如何,合依旧是总趋势。黄仁宇教授十分注重地理因素对其的影响。土壤、风向和雨量尤为明显。“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风,时则润则大地,时则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另外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时时侵扰,若无统一的中央集权,就无法确保安全。那既然客观条件要求古代中国有强有力的政权统治,为何还会时有动乱,造成长时间的分裂呢?这就涉及到了统治问题。古代中国的发展,总是局限在封建社会的范围,无论是繁华抑或是衰弱。一个王朝到了衰亡时期,是由另一个王朝接替,却不是发展出新的生产力,产生新的统治阶级。这与西方不同。而且每个朝代的衰亡原因根本上就是自身各项制度已僵化,不能适应实际。这些矛盾无法得到解决并不断激化,引发战乱。朝代的兴衰似乎是一个循环。 现代化经济体制与传统社会有何矛盾?从技术的角度看,从税收制度看,朝代建立之初起,税收往往能使人不受其苦。但发展之后,上层阶级便会不满于现有收入。“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国家的税率低,受惠者并非农民,只是鼓励了大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绅额外加征。”另外,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加之统治阶级不允许新的生产力发展以威胁统治,经济体制始终得不到根本的突破。 什么使中国冲破了这一矛盾?矛盾的难以解决是中国古代无法依靠自身发展现代经济体制,而此时的西方已经走到了更前面。它们扩张的欲望扩大,将目光看向了此时外强中干的清王朝。有了外力的介入,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这才促使中国根本变更成为可能。 这本书对于历史知识的要求高,使得阅读难度对于我来说十分大。以上便是我综合资料后的想法。
http://www.dxsbao.com/art/5255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