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使中央红军绝境逢生、暂时转危为安。
在长征的历史上,过广西的这一段虽然短暂,但却是极为重要的关键一段。在桂北,中央红军首先进行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场大战一—湘江战役。《血战湘江》这部电影便是在展现湘江战役的史实上一步步展开。观看了影片后,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拥有一个正确的领导者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湘江战役中,博古、李德坚持错误的转移路线。给战士们迅速度过湘江增添了障碍。早在1934年11月6日,蒋介石就判断出,中央红军的行动路线会是循着红六军团行走的路线,从广西兴安县和全州县之间渡过湘江;到1934年11月中旬,蒋介石判断出,中央红军可能经桂北、黔东,向川南前进,进而针对红军做出相应部署,企图将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地区。作为军事行动方向实际制定者的李德不顾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继续坚持循着红六军团的路线去湘西与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会合,而中共中央代理书记博古盲目的听信李德的部署,以至于导致中央红军钻进蒋介石部署的包围圈。
此外,李德不听取毛泽东意见,固执的让战士们带着众多的“家当”赶路。采取“大搬家”式的转移方式,让战士们携带着中央苏区几乎所有的“家当”,大的包括兵工厂、印刷厂、医院等单位的机器,小的包括桌椅板凳、锅碗瓢盆,使得担任搬运任务的教导师和挑夫每人都担负着50斤左右,教导师的战士还自带着三四十斤的枪支弹药、行李和干粮,一起一共有100来斤。这使得战士们行动迟缓,增加了其与前方战士汇合的难度。最终,直到一行人到达湘江架桥口,才在毛泽东的坚决提议下,放下了沉重的“行李”以便快速过江。
这些便足以说明,李德博古的“左倾”错误路线,没有结合中国国情的实际情况,其“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转移中的逃跑主义”错误思想,不能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胜利的取得,需要正确领导人的带领与指导。
最终,湘江战役取得了胜利。但在这场战役中我们也得到了血的教训。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损失最惨重的一仗。经湘江一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这是“左”倾冒险主义和逃跑主义造成的严重恶果,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对比,各级指战员逐渐觉悟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路线是正确的,部队中对现行路线的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在湘江战役后达到了顶点。这也为后来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除此以外,湘江战役还具有:粉碎了敌人的战略企图,使中央红军绝境逢生、暂时转危为安;粹炼了干部队伍,为革命胜利和建设事业积存了骨干力量等重大而又深远的历史意义。
时光荏苒,硝烟虽然早已消散。但是,湘江战役中红军将士表现出的英勇革命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国家主席习近平有言:“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湘江战役胜利的取得,离不开红军将士们坚定不移的跟党走、不畏艰难与困苦,一心投身于革命事业、 坚定信念,对党绝对忠诚、严守纪律,敢于担当作为等正确精神信仰的坚守与践行。而对于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当学习湘江战役中的伟大革命精神,向这些英勇无畏的红军将士们一样,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艰苦奋斗,学好本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散发属于自己的光和热。
http://www.dxsbao.com/art/5264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