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一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阳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并沿用至现代。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以上这些关于孔子的介绍,想必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详。其中也有提及孔子周游列国之事。《孔子》这部电影,便是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前因后果下步步展开。展现了孔子的治国之法,待人理念,处事之道……
“其额像尧帝,其肩像子产,神神气像大人物却狼狈得如丧家之犬”——-这是这部电影里在形容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的一句话,颠沛流离的生活,学难致用的遭遇,让这位大人物周游列国,处处碰壁。但对此评价,孔子只是坦然一笑,继续践行着自己认定的处事大道。这份坦然,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当今社会,存在着颜值至上的风气,许多人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在活在他人评价的过程中,渐渐丢失了真实可贵的自己。实在是不应该,也不值得。活出自己,才是本应追求的事情。
随着电影的进行,时间追溯到了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漂泊,终于回到了鲁国。不同于当初大雨中独自一人驱车离去的孤苦凄凉,如今有数不清的人立于城门迎接孔子回国。紧接着重复了电影一开头的孔子下马车片段,可那个摆放车凳并扶着夫子下车的人,却不再是那个与夫子形影相随、腼腆聪慧的颜回,驾车的人也不再是那个爽直勇武的子路。当孔子抛开手杖,行礼下跪那一刻,我不禁有了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觉。城门还是当初的城门,宫殿还是当初的宫殿,礼还是当初的周礼,行礼的人却不再是当初那个有着一身鸿图抱负,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的孔子。一切都没有变,一切又好像都变了。物是人非、生不逢时、志不得报……我对此感到无奈。
电影最后,是须发全白的孔子安坐于室内,一派淡定从容的场景,窗外风景清幽雅静,与影片一开始时的场景相呼应。记得影片开始时,孔子说了一句话,“衰老了,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孔子所处的时代,并不能实现自己的仁政思想与抱负,只能将自己的梦想寄托给未来,想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慰的方式。借此给自己留了希冀与念想。折射到现实生活的我们身上,也是如此,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真遇到了难以实现的梦想与抱负,也可以向孔子一样,转变思想,找寻新的希冀与念想。
最后,整部电影,让我欢笑有之,感动有之,更有所思考,也对我们的至圣先师有了更多了解,而不再仅仅局限于那些“子曰”。孔子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自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与教训。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孔子的故事会讲完,但其产生的巨大能量,依旧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许多思想,值得我们去领会与学习。
http://www.dxsbao.com/art/5271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