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末,天气依旧炎热,呈块状的云在蔚蓝的空中结伴而行,不时地为路人盖上一层阴凉。我自己也腾出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辛弃疾集》这本书,觉得自己对辛弃疾的印象还停留在了初中时期,现在说一下我的感受,也算不枉此番阅读。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辛弃疾集》是对词人作品的一个收录,如今已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人们都知道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但是往往忘了,从小他就被寄托成为像霍去病一样的英雄。事与愿违或许是他一生的底色。小时候,辛弃疾的家乡济南属于金朝统治,目睹了无数次金人欺负宋人的场面,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已是常事。他的祖父辛赞,因极其敬重、倾慕西汉名将霍去病,给他取名为“弃疾”与“去病”相对。祖父教育辛弃疾要不忘国耻,还带着年幼的他登高望远,指山画河,至此也立下了光复山河的志愿。
少年时,辛弃疾文武双修,他曾以进京赶考为由,实则是观察燕山的地形,为后来的从军做准备。二十二岁的时候,辛弃疾在山东济南率众起义,武力抗金。与此同时耿京也率领了一批规模大的起义军起义。于是,辛弃疾带着两千男儿投奔耿京,他因为善文而担任了掌书记。当时呢,有一个叫义端的和尚把军印偷走了,辛弃疾奉命骑马飞奔捉拿义端,他手持一柄寒光剑,纵使义端用兵械刺他也依旧面不改色,这便是少年时的辛弃疾,勇猛无畏。而让辛弃疾一战成名的是他仅带着五十骑兵,来到了有五万金兵的大营以雷霆之势捉拿叛徒张安国,从此辛弃疾名声大震。二十五岁的辛弃疾被南宋皇帝任命为江阴签判,但这并不是他自己想要的,他想要的是为大宋收复旧山河,想要的是看看《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里的繁华景象,更甚不再让百姓受异族的压迫。不久,宋孝宗即位,二十六岁的辛弃疾慷慨激昂地写下了《美芹十论》,向孝宗阐述自己的用兵之道。可辛弃疾虽有千万卷兵书在心中也抵不过君王的不重用,怀才不遇是对他是仕宦历程最委婉也最悲凉的概述。岁月从此逝,一川分千江,历史的一个褶皱就可以改变很多人。他本想着可以获得新皇帝的信任领兵作战。可他因为是“归正人”便一直得不到重用。他登上建康赏心亭,回望昨日,梦想如今已化成灰,悲愤地写下了一首《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至今让无数人读来有壮志难酬的感觉。“栏杆拍遍”更是道出了词人收复失地却不能的焦急、愤懑之感。我一页页翻看着《辛弃疾集》,想继续了解他的人生历程,顿时愁意涌上了心头。
人生不可能处处失意,后来,俊后生辛弃疾和一名女孩产生了爱意。女孩总是在旁边安慰他,告诉他只要追求自己心中所想就好。所以辛弃疾就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学创作当中,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中这个女孩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眼看官场冷落自己,便产生了归隐的想法,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倒也图个快活!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平灭茶商武装后,心中有受到重用的无数个期待,但新的任命却是转运使这个官职。朋友与他喝酒时,酒后吐真言,酒醒后的朋友连夜出逃,只怕辛弃疾将他杀死。辛弃疾知道以后伤心极了,于是写下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多少年以后,再次受到重用的辛弃疾依旧像少年时一样慷慨激昂,但却缺少了那时如屠龙少年一般的勇猛。 终究是又过了两年,辛弃疾再也没有了气力为国家效力,这属实是悲怆的故事。
在我看来,所谓的英雄,最悲惨的不是失败,而是泯然众人,像水波一样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辛弃疾集》这本书收录的故事与诗集,值得我们一起去回味。
http://www.dxsbao.com/art/5298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