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这是沈从文在《边城》这一书中,对湘西的这一边陲小城的描写,书中更有着这座小城里淳朴的民风,而这也有着令人着迷的苗族文化,经边城指引,心中不免起了探访之情。
收拾好行囊,我们驱车来到,位于湘西的茶峒古镇,这里是湘西苗族的居住地。苗族,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在古代典籍中,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蚩尤时期的九黎部落。涿鹿之战后,苗族开始南迁,由于苗族几千年的迁徙积累,衍生了独特的苗族文化。其中,苗族服饰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多姿多彩的服饰承载着苗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变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生活环境的浓缩。一针一线将民族历史绣进衣冠服饰之中,世代“穿”承,因而苗族服饰也被称作“穿在身上的史书”。
初见苗服,便已被其深深吸引,淳朴自然的普蓝衣裳,衬以清丽脱俗的绿色,夹以鲜艳亮丽的红色,丝毫不显突兀,反而凸显出苗族服饰的庄重与神秘。袖口上嵌着银制的铃铛与纽扣,不由得想起一句浪漫而又温情的句子,“赠尔只铃铛,一步一响,一步一想”,想必这也是苗族的祖先,遗留下来对苗族的期冀与愿景。愿苗族子孙穿上这身衣裳,便记得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历史。
为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苗服,我们来到了当地的染坊,从苗服的制作开始,了解苗服,了解这无字的史书。听染坊的阿达跟我们讲述苗服,苗族服饰,苗语叫做“呕欠”,主要是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苗族的盛装最为隆重与精细,盛装的苗语叫做“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苗族盛装一般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百褶裙多以黑色为主,端庄大气,围腰多以彩色为主,绮丽夺目。衣着在身,如同在空中翩舞的蝴蝶,优雅灵动。在袖口上、围腰上都绣着苗族独特的图案以及动物,它们是苗族的图腾是苗族历史变迁的象征。而图案的绣制可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工的,它是苗族匠人们用织、绣、挑、染四种传统工艺技法交杂而生。织布机梭梭声中,绣娘将布匹织出,用针尖挑起苗族历史,将它缝入这寸缕衣衫之中。挑中带绣,染中带绣,织绣结合,从而花团锦簇,流光溢彩。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对襟衣没有衣领,对襟上绣绘着苗族神秘的符号,攒上两排整齐的银扣,简单大气,衣袖大而短。男子多会在手腕处穿戴一个腕饰,上面雕刻着龙凤等图案,象征着吉祥如意。
苗族有句俗话叫“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银饰是苗族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苗族的银饰主要有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腰坠饰等等。我们来到工坊,看着苗族匠人将一块块碎银变成精美的艺术品。银匠们运用压、錾、刻、镂等工艺,将鱼虫鸟兽等形色各异的图案内容呈现的银饰之上,以此来解读苗族对故土的平原、城池、湖泊、高楼的怀念。苗族银匠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洗银”。银匠们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进紫铜锅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才能光亮如新。
头饰,是所有银饰中,最为繁重精细的饰品。苗族银饰中的头饰多成圆柱型,在下方镶着整齐的两排银制流苏,银光倒映在姑娘脸上,恍若粉黛仙女,清丽脱俗。匠人们将银子用磨具,或抽成长条,或捻成银丝,或压成花瓣,或刻成图案。一朵朵银花被攒在银帽上,花团锦簇银亮高洁。随着少女头的摆动,银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似明珠,又似雪绒。项圈,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的必备之物,由小到大多达七圈为一套,重二千余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或扁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往往需要匠人们长达两个月的锻打精炼。银色的项圈,环绕在少女如同凝脂般的脖颈之上,美丽而又高洁,宛若上好的白玉,又似晶莹的雪花。银白的项圈上,是细密的花纹,匠人用篆刀在光滑的银面上刻下精美的图案,有虫鱼鸟兽象征自然,有凤啼龙吟象征吉祥,有同心锁扣象征幸福,这是苗族最为闪耀的文化符号。最底下的一圈最为精细复杂,细密的银铃镶嵌其上,灵动而又神秘,一步一响,一步一想。颈饰一般还有长命锁,锁仅有半个巴掌大小,用银链穿过两个锁头,将其挂在脖子上,锁上有的用刻刀雕出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因而也称牡丹纹长命锁。牡丹纹,也是苗族文化中常见的题材,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也被称为为“富贵之花”,佑人平安幸福。也有的是福禄寿喜长命锁,长命一锁富贵春,带着鱼籽纹底,纹样是福禄寿喜,淡淡的鎏金晖扬其上,将人们的希冀刻进着小小的锁头之中。
苗族服饰在涓涓的历史长流中,一直流淌至今,承载的是苗族祖祖辈辈的愿景与期冀,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穿”承千年的史书。告别茶峒古镇,眼前浮现的依旧是,青山粉黛间的苗族古寨,摇曳的光影下,身着苗服的姑娘们的灿烂笑容,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间,苗族服饰将一直流传下去。
http://www.dxsbao.com/art/52984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