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行为,也称“心理问题”或“行为障碍”,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技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和不适当行为。中国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十大问题行为为:注意力分散、偏食、挑食、多动、过分依恋、不适当的吮吸行为、孤僻、过分好强、痴迷于电视、违拗性严重。在平时观察学龄儿童的日常学习以及实习时,我发现最常见的问题行为是注意力分散。并且在现实中针对儿童的注意力分散行为的干预只能起到短暂的效果,往往是在教师或者家长不停地提醒,但是只是暂时纠正了儿童的偏差,在一堂课总教师往往需要多次提醒。在家中完成家庭作业时,儿童的注意分散行为更加突出,导致平时只需要两个小时完成的任务,却花费了四五个小时。这些干预都无法彻底纠正儿童的注意力分散行为。基于此,我想从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分析,并进行提出合理应对措施。
注意力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的身心稳定和集中地指向于一定事物的意向活动。注意力对于儿童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大脑正处于发展时期,意志力不够坚定,在学习过程中较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因此,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不能全神贯注,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在我日常的观察中发现出现注意力分散问题行为的儿童常常伴随着意志力薄弱,退缩,耐性差,懦弱,多动,孤独等特征。此外,外部因素也是引发注意力分散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时代的普及、教育信息化成为趋势,使得人们开始习惯接受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识,不愿意深度学习、深入思考。尤其是对于自制力较差、元认知能力还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学龄儿童来说,在较长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听讲,完成学习任务较为困难,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有些儿童还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比如喜欢一边写作业一边吃东西,一边写作业一边听歌,这些不良学习习惯都会对注意力产生负面影响。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也是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难度,学习内容,课堂氛围,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式,师生关系。
考虑到上述影响因素,需要对儿童的问题行为采取一些必要干预措施即使纠正不良行为。利用代币制强化儿童的行为,可以采用徽章或者使用量化的分数做统计表;发挥孩子的能动性,调动自我控制能力,改造和处罚本身并不是目的,它们仅仅只是消除不良行为,塑造良好行为的方式。所以需要一步一步地培养,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做出自觉行为,提高元认知能力,才能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调整任务的难度,让任务的难度处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能够激发儿童持久的兴趣,更容易坚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设置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活动形式和任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给予儿童充分的关注,当出现注意分散时,即使采取有效措施将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原先的任务上,并且较少批评指责,多采用肯定和表扬。
总之,问题行为的出现不是机缘巧合,问题行为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着眼于每一位儿童的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http://www.dxsbao.com/art/5498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