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经过时间的沉淀,“淘尽黄沙始得金”,鲁迅先生的思想与认识愈加深刻,他成功地把心中的离奇和芜杂幻化转成文章,并留给后人阅览,让后人有幸听见专属那个时代的风声雨声和读书声。
作为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记录了作者少时的经历,也重点刻画了几个对作者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囿于陈俗,讲究封建礼教却又淳朴善良的长妈妈,如放荡不羁,耿爽正直,热衷革命却郁郁不得志落水而死的范爱农,又如教学一丝不苟,并不桎梏于民族偏见与歧视,医学格局宏大的藤野先生。作者与过往平和地对酌,真切地怀恋着对自己有帮助的师长故人,并挖掘了他们身上人性温暖美好的方面,用以绚丽岁月,装潢黯淡动乱,人心惶惶的时代。
于小人物中窥见历史,于小事件中嚼出时代真味。记忆从来都是时光储存的默片影碟,在无言中映射出社会现状。父亲患水肿一病,求医问药两载有余,而庸医滥竽充数,处处招摇撞骗,只管勒索钱财,故弄玄虚,视人命如草芥。陈莲河一流的“神医”甚至望文生义,以败鼓皮丸为药引,医不好便扯牛鬼蛇神之说,其不负责任的庸医形象入木三分。显然当时的社会便早已陷入了名利场,人们为金钱所累,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无常》一篇中提到,人们不再害怕勾魂摄魄的无常,反倒喜爱他,一方面由于无常具有人情,另一方面则是畏惧而想逃避生的苦趣。鬼来评判考量世事,毕竟不偏不倚,十分客观。“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活人不如死鬼,阳间不如阴间,黑暗而透不出一丝光亮的社会背景便可想而知。而黎明来临前是最深沉的黑夜,沉寂的死火山疏通了也会爆发。《朝花夕拾》便是意欲撕破夜幕的灯火和诱导剂,里面藏着鲁迅先生给中国人民开的药方,寄寓着对于觉醒的殷殷期望。
记忆中的时代是时代留下的烙印,用以证明它们的存在。在鲁迅先生对故乡的记忆里,父亲刻板而封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欠妥;长妈妈爱察察切切,对“长毛”阶层认识一叶障目;人们对新学避之不及,新学堂成为人人诟病的对象。这便是以小见大,生动鲜明地表明了旧社会人们久束湿薪,抱残守缺而又麻木不仁,通身充斥着冷气,不知要向上走,不知要发光发热。这便是那个年代的记忆。长期的闭关自守,养就了中国人固步自封的态度;长期的专政独权,造就了中国人“本性难移”的奴性与麻木。
我们的新中国便是从那样的旧社会里走来。最先觉醒的一批人,毅然在侵略者的硝烟炮火里穿梭以救亡图存,毅然在反动政府的强力打压之下试图打破国民性中逆来顺受的奴性。因此,那个时代的记忆里,绝不只是屈辱与迷茫,它一定还散发着“觉醒”二字的荣光。时代永远记得仁人志士们铁肩上担当的道义,妙手下著成的文章。
时间是绝佳的调味品,似乎有了它的加持,一切都会变得更有风味起来。鲁迅先生回首旧日时光,怀恋之余,还深入阐明了社会之改造的必要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我们,历经了百年时光沉淀,聆听来自鲁迅先生时代的声音时,我们更多的会满怀敬意。我们崇敬弃医从文,以笔锋为战矛的鲁迅先生,崇敬“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的李大钊先生,崇敬生逢乱世仍心向阳光的志士仁人,崇敬为中国革命牺牲,为子孙后代披荆斩棘的无数英烈。看到前人付出的鲜血,我们更牢记历史,更明白今日车水马龙之繁华景象有多来之不易。我们也愿以拳拳赤子之心,昭昭爱国之志来守护前人留下的繁华大道。
于是后人们在做。
一穷二白,自力更生,改天换地,时代更迭。新中国,从贫穷到富裕,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它如人所愿。我庆幸我生在中国,更庆幸我生在中国已然觉醒,焕然重生的这个时代。若提前拾起我的“朝花”,即我记忆里的时代,我会看到机械化的水田农庄,也会看到拔地而起的大厦高楼;我能听到教室里传来的朗朗书声,也能听到来自海外的流行音乐。这个时代的我,看着“嫦娥”探月问天,关心“祝融”的异星之旅,感叹祖国科技创新,我是时代的见证者,我的记忆也是时代的记忆。
虽然这个时代没有杀戮与战争,但也有挺身而出的英雄。这个时代也不会忘记英雄,所有的时代都一样。我记得,庚子鼠年,疫情肆虐,钟南山院士国士无双,张定宇院长争分夺秒,汪勇小哥情暖武汉,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用生命战在抗疫前线,万万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了城。无数的平凡人挺身而出,以滚烫的热血照亮了中国的繁华大道,力求成为国之栋梁,中流砥柱。记忆里还有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有中国外交部的霸气发言,有中国国粹的再创新……这,既是我记忆里的新时代,也是时代留给下一个时代的记忆。
鲁迅先生的“朝花”已经拾好了。而我的“朝”却仍没有结束,我的“花”还在绽放,以花的视角在打量着这一时代,这一国家五岳向上,江河滚滚向东的时代。不知,待到时间它加工处理好我的花儿,待我去拾时,会是什么样子?我记忆中的时代是否也真切地描摹了时代八九分,成了时代记忆的缩影?
http://www.dxsbao.com/art/5505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