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早晨的花,正如鲁迅先生儿时的一处处美景、一桩桩小事、一个个亲朋,到中老年时,回忆起来,能够得一些闲静。然而却是实属不易,在那回忆里,有“猫”、有“名医”、有“旁观者”、有“正人君子”,像是一朵朵腐败不堪却自诩高贵的花,充斥在社会中,却也在坚定着勇士的心。
重读《朝花夕拾》,又一次为鲁迅先生的文笔与思想所震撼,全书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着的画卷,在诗情画意间尽显百态人生,在那一个个人物、一段段记忆间,又全然透露着讽刺之意。让我们察觉到,那个百草园是在旧社会中的,在园外是真真实实的人民的生活,充斥着旧制度、旧道德、愚昧与无知。从百草园里的玩伴到与藤野先生、范爱农的相识,这一过程包含着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与心路历程,带着我们更加清晰全然地认识鲁迅先生,认识那时的社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构成了富有情趣的风景画,那是令人神往的儿童乐园;听!那三味书屋里传来的朗读声,那是沉迷于文章的寿镜吾先生;教少年鲁迅吃福橘、讲吉利话,为他讲故事、买《山海经》,这是渴望幸福、令人怀念的阿长;修改着“我”的讲义、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是严谨正直的藤野先生……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叙事、抒情等手法,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那些儿时的温情,令人怀念、令人敬佩的那些人。
然而,我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对比与议论,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猫明明是与虎同族,却永远是那副媚态,折磨猎物,俨然是摧残弱小、谄媚势力的人;《二十四孝图》中,“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些愚昧至极的“孝”,可谓是“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而那些顽固的守旧复古派,何尝不是像愚孝的实施者不顾儿童性命般的摧残着白话文;《无常》一文,更是将反讽与对比用到了极致,“公正的裁判在阴间”,是呵,无常是鬼,也有着温情,而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却是无时无刻不再暴露着冷酷丑陋的嘴脸。
而那一个个“正人君子”诞生于那个封建的旧社会。在《父亲的病》中,高昂的诊金、“高明”的神医、奇特的药方,还是无法挽救父亲的病,在那奇特的药方中,是吃人的玄虚与愚昧,那哪是能治病的啊?另外,《琐记》中,不知道华盛顿的国文老师、充满弊端的洋务学堂,可见的是陈旧的封建思想,可笑的是对新文化的排斥。
从故乡到南京,再到东京而后回国,这一段求学之路,在鲁迅先生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刻上了深深的烙印,而后以笔为剑,发出强有力的呐喊。
童年已经逝去,却也有美好可以回味;愚昧无知固然顽恶,真理却永垂不朽。朝花可以夕拾,光明总会到来!
http://www.dxsbao.com/art/5567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