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世界观察员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了一篇《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文章,他认为随着人口的增长、饮食结构的改善、城市化的发展,未来中国将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中国人养活不了自己,世界也养活不了中国。莱斯特·布朗的这些观点成为所谓“中国威胁论”的重要依据。事实证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83亿吨,已经连续7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在人口增加4.5亿的情况下,中国人均粮食从1978年的319公斤,增长到2021年的483公斤。中国人不仅自己养活了自己,而且实现了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历史转变。
我国有14亿人口,一天光吃饭就要消耗70万吨粮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还会增长,我们可以进口,但是世界粮食供应十分有限。2021年全球生产了27.8亿吨粮食,进入国际市场的也只不过4亿多吨,我们进口的粮食最多,大约是一亿六千多万吨。
人,是我们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初心所在;人是我们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依靠。
袁隆平科研团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迎来晚稻测产,双季稻亩产达到1603.9公斤;李振声培育的“小偃6号”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5亿亩;我国全年粮食在获丰收,实现了粮食生产十八年连续丰收。如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创造这一奇迹,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是农业技术员将先进农业技术带到田间地头,是袁隆平发明“籼型杂交水稻”让中国碗盛满中国粮。从“人扛牛拉”“大水大肥”,到“智能农机”“测土测肥”,农业科学家、农业科技工作者、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特派员,是他们,壮大了农业生产的队伍,促进了农业迅猛的发展。
他们,敢破敢立:袁隆平冲破传统观点束缚,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百折不回:李振声辗转田垄,攻克小麦杂交品种后代不育难题。育良种、改良法,鸭稻共生养殖法,水稻为鸭雏提供栖息环境,鸭雏为水稻吃虫除草,排泄物肥地。种良地,中央投入16亿元在东北试点保护性耕作,规划黑土保护工程,建设退化耕地集中连片治理示范区。藏粮于人,正因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齐心聚力,中国农业的现状就是他们最好的成绩单。而今,新时代的农民也肩负起新的使命,新型职业农民需要爱农业,需要懂技术,更需要善经营。年轻的他们回乡创业,用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为农产品代言,主动出击打开家乡农产品的销路。因为有他们,“中国饭碗”才能端牢,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号角才能吹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指出:“把科技成果挑给农民,让农民一家家富起来,一圈圈富起来,真正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汇聚中国农业最磅礴的力量,未来需要提高顶尖农业科学家的集聚水平,让农业科技人才把论文书写在大地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让田间地头流动着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让更多“农创客”“农新人”扎根广袤田野,让新乡贤在田间播撒希望的雨露。千顷麦浪,万亩稻香。即是“领头雁”的天地,又是“主力军”的舞台。
http://www.dxsbao.com/art/5578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