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合工大学子三下乡微文学作品:戈壁上最亮的星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英语系 作者:陈昕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放出那银星,舞起那长剑,擎起了艳阳高照晴朗的天……”

1962年,时年35岁的于敏走在广袤无垠的西北大漠上,哼着这首《马兰谣》。彼时的他还未曾知晓,两年零八个月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将在此爆炸成功。

战火硝烟下,一颗红星埋心底

1937年,日军的枪炮声打破了于敏一家人平淡而安稳的生活,战争的硝烟在这个原本宁静的河北小镇上肆意弥漫。

“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仅在6万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千米,挖封锁沟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使冀中地区民不聊生。

时年11岁的于敏,以尚且童稚的双眼目睹了一个世界的翻天地覆,一片山河的破碎缥缈。在那个天真烂漫的年纪,他被迫背上“亡国奴”的屈辱,在沦陷区度过硝烟中的童年,甚至一次外出险些被日军的卡车活活撞死。

“为了祖国的安全,我愿意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在战乱纷争的切肤之痛下,于敏撑起小小的肩膀,誓要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科学报国的红星,此刻已深埋进他的心底。

研学之路中,秉守初心久弥坚

1944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

然而,入学后于敏发现,相较于工学院的老师“只授其理,不知其源”的教学方式,他更喜欢沉浸在“纯粹”的理论探索之中。彼时,物理学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于是,他转入物理系,并与理论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羁绊。

1961年,时年34岁的于敏已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渐入佳境。当他原以为自己会就此在毕生深耕于原子核理论研领域时,与时任近代物理所所长钱三强的一次谈话,再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天,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飘落,整座城市一片白茫茫。

于敏冒雪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刚踏入门槛,就迎上钱三强郑重的话语:

“经所里研究,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钱三强坚毅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从他极其严肃的神情里,于敏立即明白:年轻的祖国正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也要尽快进行。

“没问题!”

脱口而出的三个字,开启了他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

他说:“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儿时,面对山河破碎,他年纪尚幼,虽满腔热血却无以为力;此刻,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他已然学成,卧薪尝胆终得以报国。

他知道,个人与祖国的命运在此刻已紧密相连。

荒凉戈壁上,报国红星终闪耀

对那时的中国来说,氢弹理论的探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核大国的技术封锁,掐灭了所有寻找氢弹资料的可能性。因此,要在短期内实现氢弹研制理论上的突破,绝非易事。

为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废寝忘食。他们时常因突然产生灵感,便半夜起床伏案工作。有时,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于敏顾不得满地的灰尘,趴下身在地上匍匐,绘出一条条特征线,然后马上跟大家讲解。

对于敏来说,工作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然而,有好长一段时间,于敏和同事们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

“难道一切就要止步于此了吗?”于敏一次次在内心拷问自己。但每每念及儿时的切肤之痛,念及无数为祖国献身的仁人志士,念及新中国的光明未来——他总是在内心坚定地答道:“不!”

转折发生在1965年。

那年9月,一场创造历史的上海“百日会战”最终打破僵局。在这次持续3个多月的艰难科研攻关中,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5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道愈穷,而志愈坚。经历无数个日夜的奋战,于敏终于验证了自己理论的正确性。

1967年6月17日上午8点20分,由徐克江机组驾驶的轰六甲型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降落伞。伴随着一声巨响,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其形状之大在爆炸点以北250公里处仍清晰可见。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圆满成功!”

美国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用了7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而当时综合国力还尚薄弱的中国,却只用了2年8个月。

于敏满含热泪。他望着那长久沉寂的戈壁上空,升离地面10公里的烟云,正宛若太阳般闪耀着万丈光芒。

从儿时许志到氢弹事业的成功,三十年已逝。但未来的三十年、六十年、九十年乃至上百年,我国不必再屈服于帝国主义的淫威之下。

那一刻,他仿佛看到那颗深埋心底的红星,正在祖国的天空冉冉升起。

那是科技报国的滚烫初心,是少年立志的赤子红心。

闪耀戈壁,照耀中国。

http://www.dxsbao.com/art/6121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414团支部十一月团日活动

外国语学院2414团支部召开十一月团日活动:践行志愿勇向前先锋担当谱新篇(通讯员徐海婷)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引导团员和青年传承和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 绥绥安康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开展“携手并进 心灵共鸣”餐厅沙龙活动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号召,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有效释放心理压力,11月21日,传媒技术学院…

心与梦的交融

心与梦的交融:在志愿中成长与奉献“心语汇梦”志愿服务,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在城市与乡村的上空奏响,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

爱心汇聚

爱心汇聚,筑梦前行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些人在默默付出,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的意义,用心语传递着温暖与希望,这就…

公共管理学院青工部开展“童心依旧”活动

为了给心智障碍儿童带去更多的欢声笑语,有更加温暖有爱的社交活动,增强自信心,促使其更主动接触并融入社会,我校公共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414团支部十一月团日活动

外国语学院2414团支部召开十一月团日活动:践行志愿勇向前先锋担当谱新篇(通讯员徐海婷)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

最新发布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新征程寨出发
2023年7月,为了响应党的乡村振兴号召,“新征程寨出发小队”对普宁市新寨村进行了现场调研。本团队由十位成员和两位指导老师组成。指导老师戴昌桥老师是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委员…
传承齐文化薪火,探寻齐文化发展路径
淄博7月23日电(通讯员宗茹茵)创新是推动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必要支撑和重要源泉。为肩负起青年大学生的担当和使命,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文化自信自强的新要求,探寻山东特色“齐文化”创造性转化和…
合工大学子三下乡:未来路上,祖国花开
烈日炙烤着大地,炎炎夏日的阳光穿透树叶洒在我短袖上,微微地刺痛着皮肤。这是一天我将永远铭记的日子,那天我作为一名志愿宣讲团的学生,走进了社区的大门,开始了一次特殊的实践之旅。我手拿着绘本,细心…
长治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三下乡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向社会传递爱心和温暖,成为一名合格的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努力为新时代奉献青春力量。长治医学院青年志…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赓续百年红色基因,探寻非遗文化记忆
为增进文物保护意识,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近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小红传”实践队走进福建省福清市瑞岩山风景区,开展“赓续百年红色基因,探寻非遗文化记忆”的实践活动。通过探访历史遗迹,弘扬侨乡…
舞出精彩人生,增进互动交流
充分挖掘广场舞文化内涵,将广场舞与舞蹈艺术、地方民风民俗相结合,通过广场舞作品编创、建立广场舞行业星级测评标准,真正实现娱乐、健身、社交、艺术修养、审美需求的有机统一,真正让广场舞活动在社会主…
萤火之行:丰富课程 美好夏日
大学生网报无锡7月10日电(通讯员王子韵)蝉鸣盛夏,美好的暑假如期而至。自7月3日起,由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组织的“萤萤之火,灼华凤城”暑期公益实践活动隆重开启。该活动分为家乡地线下和海…
红心“下乡”,青春飞扬:长医学子三下乡实践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向社会传递爱心和温暖,成为一名合格的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努力为新时代奉献青春力量。长治医学院青年志…
夏日假期到 萤火趣味行
中国青年网无锡7月5日电(通讯员王子韵)7月的夏日如期而至,炽热的阳光、聒噪的蝉鸣、温热的风儿……席卷弥漫了整座城市。在这城市的小小一角,一节节生活有趣的小课堂送来了阵阵清爽。7月3日,南京师范大学…
【暑期社会实践苏州站】同心达低碳,众手创未来
中国青年网苏州7月3日电(通讯员黄晓琪)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宣传低碳出行,促进人地和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寻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木“于7月3号来到苏州常熟市,开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