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是北京的符号,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发源和传承地。然而随着历史变迁,胡同这一特定的文化产物却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有的胡同街巷变得更加商业化,成了酒吧餐馆的聚集地;有的胡同经过修缮环境更加优美,成了旅游胜地;而更多的胡同则是在拆迁整改中遭到了破坏,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为了深入研究胡同的发展变迁,我们收集了130份调查问卷,其数据表明近60%的受访者认为胡同商业化过于严重,且受现代生活文化影响大,需要加强对胡同的保护,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适当修缮。为深入探索现存的胡同,切身感受北京的胡同生活,我们团队来到了南锣鼓巷和前门外三里河胡同,就商业化、胡同保存、安全保障等问题进行调查。
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胡同的功能分区不同,它们各自发展的方向也有所差异。南锣鼓巷作为著名的景点,居住功能越来越小,而商业化程度逐步增大。而三里河则着重发展生态,变成了胡同里的水乡,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反之商业化程度则很低。不过总的来说,现存的老城区里的大部分胡同都在进行着翻修整改,人们印象中的房屋老旧、交通不便、安全隐患也渐渐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和齐全的基础设施等。
实地考察第一站:现代与传统的交融——南锣鼓巷
要问北京名气最大的胡同是哪一条,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南锣鼓巷。在调查中近80%的国内游客到过南锣鼓巷游览。南锣鼓巷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北京民俗学专家高巍:以南锣鼓巷为代表的北京胡同,是展示老北京人居住空间的一个平台。胡同体现的是过去那种家族聚居的形式,包括四合院中宜居的特色人文环境,这是胡同文化最吸引人的所在。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南锣鼓巷主街商铺林立,游客络绎不绝,而四周的附属胡同则还有部分居民居住。或许因为是北京一大旅游景点的原因,南锣鼓巷不像老城区的胡同,其基础设施出乎意料的完善。短短近800米的行程,至少有三四个较大的公共厕所。沿途还设有很多垃圾分类箱,并有很多环卫人员来回巡视打扫街道回收垃圾。尽管游客密集,餐饮垃圾众多,胡同的卫生治理的也是井井有条。在南锣鼓巷主道两侧的胡同里,都在进行着平方修缮的工程。几乎每条胡同两旁都设有应急疏散通道,便于应对突发情况。大多数住户安装了护栏,防盗意识强。且胡同里设有一定数量的保安警察巡逻,保障居民和游客的安全。
我们发现在街道两边,有很多戴着志愿红袖标的爷爷奶奶坐在马扎上,如果有游客出现问题,这些本地的志愿者们都会在第一时间提供热情的帮助和服务.
南锣鼓巷志愿者李奶奶:
“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亲眼看着这条胡同从老北京聚集地变成了如今的旅游胜地。要说这个改变还是从北京奥运会那会儿开始的,为了招揽更多的游客,这里的居民迁走了一大半,紧接着开设很多商铺,逐渐变成了旅游胜地,早没有老北京那个味儿了。”
“现在年轻的已经搬出去了,就留我们这些老年人在这里,平时这么多游客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也很大。社区还要求我们这些退休的老年人,定时定点的在这里坐着,服务这些游客。”
然而,李奶奶却说自己每日执勤,毫无怨言。毕竟这是老北京人曾经的家园,自己也要尽一份力守护,现在世界各地更多人了解了这个地方,能服务大众旅客,为大家介绍自己住了大半辈子的胡同,李奶奶由衷的开心。
一定程度上,过度的商业化已经掩盖了老北京胡同的味道,也使南锣鼓巷不堪重负。2016年“五一”假期前夕,东城区旅游委发布通知称,由于南锣鼓巷目前游客人数严重超出景区承载能力,将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并称南锣鼓巷已经主动取消了3A级景区资质。2016年起,东城区将通过业态调整、关停违规经营店铺等举措,保护四合院原有风貌,改善原住居民生活,使主街历史风貌得到全面恢复,进而带动整个南锣鼓巷地区实现保护与复兴。
商业化的开发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居民走了,带走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游客来了,带来了发展的无限机遇。在南锣鼓巷出台的保护措施,正是新旧冲突的反应,传统与现代化的碰撞。经过几百年积淀得以保存下来的胡同文化,在短短几年间就遭受冲击,想要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曾经的生活气息,无意之间就成了记忆,南锣鼓巷似乎一夜之间就变得时尚靓丽。久远却又充满朝气的古巷,你可能时隔数年后再来光顾,或许不少店铺已经改头换面,但古巷依旧稳重、踏实地拖着岁月在行走,你会发现,其中透出的现代气息、文化味道却越来越浓烈。
实地考察第二站:胡同里的江南水乡——三里河胡同
说起胡同,现在游客们有多了个新去处——前门外三里河。当前门大街的游客络绎不绝时,三里河正在悄无声息地修缮着。三里河自2016年开始修缮,短短一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曾经的“脏胡同”,蜕变成了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三里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据明《河渠志》记载:“城南三里河旧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条河慢慢被填埋,到了清朝末年,三里河被地上建筑彻底掩埋。
前门东区居民李阿姨:去年11月份修的屋子,变化很大,旧貌换新颜了。给换的断桥铝的门窗,给吊了顶子,又给盖了一个新厨房。自己是赶上好时代了,那会儿电视也说了,“厉害了我的国”,对这句话特别感动。
在考察期间我们发现,三里河和南锣鼓巷不同,更有别样风情在其中。如果说南锣鼓巷涌动着时尚与现代的血液,那么三里河更像一位稳重的老人,在缓缓流深的溪水中述说着这条老巷的历史与生活。
1. 毫无商业化
让我们惊讶的一点是,三里河胡同有明显向旅游景点发展的趋势,但是所到之处却没有一家商业店铺。街道两侧都是民居和正在修缮的基础设施,从建筑工人口中也并未得知这里要修缮商铺的信息。我们猜测,其主要原因是临近商业化浓重的前门大街,这里并无发展商业的需求。
2. 适宜居住,生活气息浓重
三里河的居民都是北京老城区的原住民,老年人占大多数。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这里的居民还保留了老胡同的生活习惯,比如遛鸟、养蝈蝈、种绿植等等。
3. 环境优美,安保严格
三里河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既然这里有向旅游景点发展的趋势,自然会加强胡同外在的环境保护给前来参观的客人更好的直观感受,胡同外的一条小河道,两岸上站着七八个环卫人员不停地将水里的杂物捞出,草坪上时刻有人浇水,安保方面也警力十足,在胡同的树下亭子里都设有安保人员保障居民的安全,为游客答疑解惑。
4. 生活质量是否得到真正提高
看到三里河优美整洁的外观时,我们不禁思考,居民院子内部是否也一样?然而通过我们的观察,胡同内的房屋因年久失修而破败,墙上都掉了皮,虽然外表翻修得很美观,但胡同内的设施可以说已经和现代脱轨了,砖瓦老化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可见在下雨时,屋里是不可能不漏雨的。所以说搬迁和翻修可能是不可避免。
路上我们采访了一个九十多岁的老爷子,他说他在三里河生活了四十多年,这里的生活不论过去现在,都是一样的方便。如今也面临搬迁的问题,老人说半条街的邻居已经搬走了,胡同以后要留给其他人住。当问到他对此的看法时,老人舍不得离开这里,只叹了口气说“又能怎么办呢”。
在修缮的同时,保护了原有街巷肌理、院落布局和建筑风貌,继承和延续传统生活方式,留住乡愁记忆,形成拥有千年历史积淀,带有情感和经历的文化软环境,最终达成宜居生活理想。短短的一条胡同,系着老北京人浓浓的生活情怀。如今面子变得光鲜亮丽,而里子仍然是那股京腔京韵。在北京现代化的洪流下,一条条胡同也旧貌换新颜,成了四九城里一道标志性的风景线。动静、闹热与安谧之对照,徜徉于此,思接古今,品味当下。
团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走进胡同的前世今生”团队
文字 王鑫月 施润泽
摄影 刘思尧 华夏 晁泽睿 王鑫月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http://www.dxsbao.com/art/616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