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 ——“会通中西、权衡新旧”的改革者

来源: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作者:纪得智 陈卓潆 吴沛宗

如果把李鸿章称为大清的裱糊匠,那么张之洞就像是一个修船工,反复更改方案,为了这条船修修补补了大半辈子后,终于发现这艘船最大的问题就是设计太陈旧,船长太腐朽,于是自己重新做了个设计图。他虽然没能再造出一艘崭新的大船,但他留下的设计图,却大大加速了旧船的毁灭。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早年任翰林院编修、湖北学政、内阁学士等职,曾是清流派代表人物。之后补授山西巡抚,开始由清流派向洋务派转化。中法战争爆发后,先后受命署理两广总督和湖广总督,正式开展洋务事业: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筹建芦汉铁路,创办各类书院、学堂,大量派遣留学生,编练湖北新军。张之洞也因此被称为继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后的“洋务殿军”。由于出色的洋务实绩,张之洞的政治声望和影响与日俱增。可以说,地方主政的丰富经历和突出政绩为他此后参与清末一系列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鸦片战争之后,一些中国士人就已敏感地意识到,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必须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发展成果,以弥补中学之不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朝廷上下的有识之士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单纯的器物学习无法真正实现国家富强,必须进一步向西方学习,实行变法。

然而,不同派别对于变法的具体方向却议论纷纭,莫衷一是。面对思想混乱的局面,张之洞在充分了解各种观点并加以评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变法主张。在维新变法即将进入高潮之际,张之洞发表《劝学篇》,集中阐述了他的变法思想。

在该书序言中,张之洞着重分析了当时关于变法的两种观点:“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 “新学”主要是指维新派主张进行根本的制度变革,仿效英、日等国实行君主立宪,并通过新式报刊广泛宣传西方近代的民权与平等学说,攻击传统君主专制制度及纲常名教。“旧学”是指顽固派声称“祖宗之法不能变”,反对任何改革。新旧两派相互攻讦,难以形成共识,人们无所适从,无疑是不利于变法大计的。张之洞甚至担心,长此以往,“敌既至无与战,敌未至无与安,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

在张之洞看来,新旧两派在变法问题上都走向了极端,他主张“会通中西、权衡新旧”,在新旧两方面矛盾冲突之外选择一条稳健持中的变法道路。具体而言,就是既要“务本”,又要“务通”。他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里所谓“旧学”或“中学”,是指作为传统社会思想基础的纲常名教,不可动摇;所谓“新学”或“西学”,是指学校、报纸、工商、铁路、军队等近代事业,应该大力举办。

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政变”使轰轰烈烈的变法活动戛然而止,但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不可遏止。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内外压力之下,清政府发布了一道新政上谕,宣布实行变法。这道上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关于变革的根本宗旨,提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纲常名教不可变更,而作为制度层面的“治法”则可以因时制宜地调整;其次,关于变革的具体内容,提出要突破洋务运动的藩篱,由学习“西艺之皮毛”进到“西政之本源”,即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次,关于变革的基本方式,坚持走一条稳健的变法道路,指示大臣在上奏时要“酌中发论,通变达权”。虽然这道新政上谕的具体内容并非由张之洞提出,但不难看出,贯穿其中的变革思想与《劝学篇》高度一致。这也表明,进行“会通中西、权衡新旧”的稳健变革已成为当时执政者的普遍共识。

由于张之洞此时的政治声望和影响进一步提升,因此清政府在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推行新政的统筹机构时,特别任命其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为参预政务大臣,参与新政筹办。经过广泛征询和反复商议,张之洞实际主持完成了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构成一套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案。无论从具体内容还是基本精神来看,都延续了“中体西用”的变革宗旨,坚持走一条稳健的变革道路,可以看作是《劝学篇》改革思想的具体化。该方案很快得到清政府谕旨批准,对于此后的新政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之后,张之洞又程度不一地参与到学制变革、经济体制改革、军制改革、法制变革以及预备立宪等清末新政的各个方面,有效推动了新政的具体实施。

宣统元年,张之洞卒于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任上。尽管他在生前和身后得到的评价毁誉交加,但他始终坚持的“会通中西、权衡新旧”的稳健变革道路,对于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孙中山先生在卸任临时大总统后访问武汉,在与参与了武昌起义的将士推杯提起了张之洞,说“以难题造成主裁并富满座,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或许这就是对张之洞的一生最好的评价。

http://www.dxsbao.com/art/6168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曲园学子社会实践:文化古韵延千里,二七精神传万家

二七纪念塔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是中国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的象征。同时,“二七精神”作为红色基因,为古都郑州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记,与黄河红色文化紧密…… “豫河红传”实践 曲阜师范大学“豫河红传”实践队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书香满园 志愿同行

在全民阅读的时代浪潮中,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承载着传播文化、启迪智慧的重要使命。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寻杏坛校…

曲园学子社会实践:文化古韵延千里,二七精神传万家

二七纪念塔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是中国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的象征。同时,“二七精神”作为红色基…

情暖敬老院,冬日爱飞扬

在这个并不算寒冷的冬日,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的一群曲阜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寒假期间集结起来,一起走进了当地的敬老院…

山东大学生走入鲁源新村,探索文化赋能蝶变之路

曾经的鲁源村,地理位置偏远、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而如今,这个昔日的偏远小山村,借助丰富文化底蕴,将文化优势转…

乡情民情考察

返家乡乡情民情考察近日,一群大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回到家乡大余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情民情考察活动。他们深入乡村、社…

最新发布

寻医导诊,助您就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医疗设备逐渐变得“高科技”,线上挂号,线上支付等等完全依托于网络的医疗系统,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便利的。然而对于许多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就医过程则变得更加迷…
弘毅文化交流自习室319六六实践团队举行知识问答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今日,弘毅文化交流自习室319六六实践团队在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七天,精心策划了一场知识问答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知识储备和学科理解力。这一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为他们…
生活中的奉献精神:用行动诠释真正的美德
当我们走在繁华的街头巷尾,我们会看到许多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可能是一位为邻居送饭的大爷,也可能是一位在地铁站引导路人的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舍己为人,诠释了什么叫做无私奉献。他…
常工学子专业实习
2023年7月10日常州工学院202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班14名同学,由队长司寒带领来到江苏省南通市南通硕优机械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实习,此次专业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此次实习让我们获得关于本专业…
关注儿童心理,助力儿童全面发展
(通讯员邵依娜)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儿童的成长发展状况得到了普遍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缺乏充足照顾和支持的困境儿童,为了做好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切实保护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湖北第二师范…
南药科技社会实践队:走进南药之乡
南药之乡—信宜洪冠镇洪冠镇位于广东省信宜市中部,地处云开大山南麓,下辖14个行政村,是著名的老区镇。该镇素有“南药之乡”的美称,全镇种植有肉桂、八角、益智、砂仁等药材5万多亩,被省定为木本药材肉桂…
照亮童年之路 萤火一直在
大学生网报无锡7月28日电(通讯员王子韵)照亮童年之路,萤火一直在。自7月3日起,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萤萤之火,灼华凤城”暑期公益实践团队正式启程,他们来到了泰州海陵、兴化市、志愿者家…
南药科技社会实践队:五指茯苓肉桂,引领南药之最
洪冠镇位于广东省信宜市中部,地处云开大山南麓,下辖14个行政村,是著名的老区镇。该镇素有“南药之乡”的美称,全镇种植有肉桂、八角、益智、砂仁等药材5万多亩,被省定为木本药材肉桂生产基地。五指毛桃在…
中北大学“晋韵寻古”暑期社会实践团探寻太原古县城满江红拍摄地
【中北大学7月30日讯】(通讯员:程仁彪):在结束了第一站平遥古城的实践之旅后,中北大学“晋韵寻古”实践团成员们前往了下一个实践地点——太原古县城,他们致力于探究古建筑、文物保护和修护情况,了解古…
暑期实践 | 讲好先进故事·传承“五老”精神——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杭州、嘉兴社会实践小分队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弘扬“五老”精神,汲取奋进伟力,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赴杭州、嘉兴,追溯学院历史,探寻“五老”的感人事迹和人生体验;通过“一地图两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