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意义大于影片本身
庞洁
中国新闻网数据称,8月14日上映时,纪录片《二十二》的全国排片只有1%,到16日,这个数字已攀升至10%,其上座率仅次于爆款《战狼2》。截至日前,上映3天的《二十二》票房已达4500万,这被业内视为“纪录片的票房奇迹”。目前票房最高的纪录片是陆川的《我们诞生在中国》,票房6500万。以《二十二》目前的市场情况,打破纪录已毫无疑问,它将成为国内首部票房过亿的纪录片。该导演郭柯在武汉与观众见面并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原本只期待有600万票房能够还清拍摄欠下的债务,而今面对“奇迹”,郭柯感到“受宠若惊”。
今年的纪录片从《冈仁波齐》、《重返狼群》,到《二十二》,是纪录片逐渐有市场了,还是人们似乎开始愿意安静的坐在电影院里看一段真实的故事和简单的画面了。虽说该片只有1%的排片,但并不妨碍大众的关注和支持。演员张歆艺在低调资助100万后,又发动圈内好友帮忙宣传,冯小刚也在微博呼吁大家关注此片。在7月点映时,该片也获32099位热心民众众筹。可见,有温度并直击人心的电影题材能够被公众重视,其自身也应该坚守。
《二十二》这部“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的“出生”让人既欣慰,又忧伤。欣慰的是将会有更多人关注这些“慰安妇”幸存者,记住她们,帮助她们,这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忧伤的是该片用平静的影像揭开了我们那块历史的伤疤,影片越是平淡,那份刺骨的触动越是强烈,而我们只能在历史苦难面前,徘徊、思索。对于影片本身,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该片题材好,却没有成型的故事,碎片化的罗列和太显著的调度,把纪录片拍成了调查报告,导致结构松散,主题不明确,影像剪辑缺乏章法。然而,作为一部“抢救式”的纪录,它不需要任何评分,而是像片尾所述:需要社会上更多的人给予这群老人一个温暖深情的凝视。这部“慰安妇”题材影片,内容指向历史上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基调是沉重、悲痛和愤怒的,可全片没有煽情造作的解说词,没有催人泪下的音乐,没有精心设计的情节冲突。据创作者称,该片没有脚本和提纲,只是架了个机器,不声不响地把这些老人的日常生活收进去。镜头语言亦不掺杂过多的个人见解,也没有试图把国家的灾难强加给个人去进行“升华”,零碎化、生活化的呈现了平淡安详地描述老人的晚景。
现实中,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里,很多人都表达了想看《二十二》的诉求,也有很多人在抒发内心的触动与共鸣;在电影院里,不仅看电影的过程平静如水,在电影结束后,仍有很多观众或静静坐着,或驻足,好像在等待着什么,思考着什么,其中不乏青年人。这些都是现实版的深情凝视,也是现实给予《二十二》最佳回应与答案。影片以茫茫雪野中的一场葬礼的仪式举行开始,又以土葬完结为结尾,又有两位老人默默走了。“我们选择用一场葬礼来作为结束,因为每个人都会走到这一步,她们的离开给了我某种启示,当时我正要开始拍摄《二十二》,她们就走了,如果我们再不看她们一眼,她们就像被一场雪覆盖的山野,默默隐去。”《二十二》的导演郭柯说。
中国大陆慰安妇幸存者正在随着时光逝去,但我们还在。她们没有等到日本人的道歉与赔偿,但我们可以继续等,继续为前人的苦难去奋力“抗争”。因此,我们看过电影并不意味着结束,电影的意义大于其本身。这是一个开始,为逝者也要讨个说法,以告慰她们的在天之灵,铭记历史这更是我们后代人的使命,是对灵魂洗礼的一种延续。
关于抗战历史的影片大多习惯于“往大了做”“往高处升华”,而《二十二》却是“往小了做”“往低处落”。这也是片子最打动人的地方,叙事的克制和平静,不带血腥与暴力,对苦难不加掩饰的记录,反而传递了浑厚凝重的力量,揭示了人与苦难抗争时最需要的坚强的意志力。可以说,这种民众视角的叙事,补充了民族主义叙事框架中不可或缺的符号之一,在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之下,真实具体地补充了个体苦难,以特殊群体入题,从头至尾尊重其主体化身份,给予其人性的关怀。
“铭记历史,警醒后人”,绝不是一句空话,而应镌刻在每一位国人心里,成为永不消逝的印记。鲁迅先生当年在旧时代的纪念是“为了忘却”,而我们在新时代的纪念就应是“不敢忘却”,并要将其作为诚挚追求。
http://www.dxsbao.com/art/622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