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小学时,每当我读到朱自清的《春》,总觉得他的文字中有股生命的力量,是蓬勃在文字之中的。于是,当我在给孩子们挑选朗诵课篇目时,就毫不犹豫地定下了这一篇。我常觉得,一首诗歌、一篇散文,它得以被朗诵地让人身临其境,朗诵者的功底只在其一,而最重要的,是语言本身的活力与张力。这篇散文,字数不多,但字字句句都很“费眼睛”。为什么说“费眼睛”呢?因为想要走进这篇文章,必须要调动起自己印象里所有动人春天的画面,是对过往目之所及的一次美的追溯与考验。这给山里的孩子们应该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他们的眼睛一定目睹过无数自然的季节交替,拥有过最清澈的风与霞光。我想,朗诵本就是属于声音与文字共振的美育内容。因此需要调动起孩子们丰富的感官,让他们为自己的视听经验而自豪,从而能达到一种顿悟的效果——“啊!这是美的!”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便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功。
在准备课程中,教学方法一直是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如何通过自己的声音让孩子感受到朗诵之美呢?毕竟朗诵在这个“反尴尬”的时代似乎处于众矢之的,总是被冠以做作之嫌。但当我走进教室,看到窗外青翠的山峦与明媚的阳光,咀嚼着朱自清文字中的春意时,一切都迎刃而解。真正的教学不会受空间的桎梏,就好像真正的朗诵本就是情感的自然抒发,当你进入文字中的世界并因之感到愉悦的时候,就处在美育之中。于是我让孩子们与我一同凝视山峦的伏线与光影,想象春水涨起的姿态,“朗润是山峰从干瘪变得丰盈的状态,像一颗水分很足的葡萄。”看到孩子们的闪闪烁烁目光,我想,他们心中的风光一定很美。
我希望能够带给孩子的朗诵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是随着季节而动的,是在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时刻,突然想要高声吟咏的一种诗意而自由的情绪。不要爱抽象的、被消费虚化的自然,而要去爱具体的山峦与真实的河流。我想,这也是三下乡的意义之一,我们能带给这里的,或许远少于这里能够带给我们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就寓于无言的山川之间,寓于灿烂的庄稼地上,寓于孩子们黑黝黝的面庞之中。我求索着,试图找到一些答案。
课后,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你喜欢什么样的季节?”私以为这还算是一个浪漫的问题,承载着许多童年对季节的最甜蜜的印象。喜欢夏天是因为可以游泳、尝到冰棒;喜欢冬天是因为可以打雪仗、堆雪人。这样的答案总是非常现实地展现出季节的特色,但我总希望听到这样的声音,来告诉我属于山的四季的更迭奥秘,而他凝视着,深沉地学会了爱。这同时也是我对自己的期待。
在属于山的四季中,将自己融入,不是过客,而是能留下什么。希望在三下乡这短短的半个月中,我能教会给孩子们的,便是凝视自然,这样一件重要的事情。
http://www.dxsbao.com/art/6256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