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问题可尝试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突破:
(一)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整合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我国推出并落实了城乡共同体学校、集团化办学等方案;不少学者也支持构建城乡教育融合机制,华北一些地区探索出“平原模式”,即把中小学集中于县城,建立教育园区,完善配套设施,努力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为乡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平台。
(二)筑牢乡村教师职业理念
着重探索城市教师对乡村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的同时不能忽略乡村教师的内生动力。城市和乡村的教育各有特点,城乡教师群体不存在身份地位上的优劣之分。去年,李克强总理强调“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要重点放在教师上”。乡村教师的构成较为多样,对教师职业理念的教育应分类进行。对于短期支教老师,应明确支教动机和目的,树立城乡平等的理念;对于态度较为消极的本地乡村教师,应认可和尊重,帮助他们树立乡土文化自信和对职业身份的认同。
(三)乡村义务教育理念,找准教育定位
乡村义务教育的任务比城市更加重大,城市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应试考试的技巧,而乡村教育除了让孩子们学会考试,也要在教学中充分融合当地风土文化,立足乡村大地,为学生树立做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和实践者的榜样。
教育的长远目标应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和谐共处、有思想、有本领的人。
当前农村教育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把孩子送出农村,不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在告诉孩子:你要走出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前些年,社会存在对农村和农民群体的“污名化”,仿佛留在村子里的就是没有能力的、被社会淘汰的。村以外的世界异彩纷呈,但家乡的前途和风景不一定是灰暗的。教育既要培养青年一代走出去的能力,也要为他们树立留下来的信念和勇气,留在农村是一条道路,不是一条退路。中国农村父母多是望子成龙的,认为农村、农民是最苦的,有能力就尽量往外走。如果每一代人抱着这个想法,农村就难以进步发展。小学、中学的教育在塑造青少年三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村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应试考试,还要把选择的机会和权利让渡给孩子,不对他们的未来施加过多影响。
(四)提供自主学习场地
借这次调研的机会,我们也在大坪村村委服务中心开展了暑期支教实践,收取的学生数量比预计招收学员多出了四倍,不难发现,即使已经放假,大坪村的家长和学生仍对教育和知识有较大的需求,渴望利用假期“弯道超车”。不上课的时间,村里的孩子大部分只能靠自觉和家长的督促进行学习,“我们这学生一般不上辅导班…”村委主任说到,问到一些初高中生,他们也表示只会在学校里上课,没有上辅导班。这次暑期支教只面对小学生,但报名当天却意外来了许多初中生和高中生。即使我们只为小学生提供教学课程,初高中生也不愿离开“我不听课,能让我坐在这写作业就行,在这里可以静下心来,总比在家强”。对自习室的相关研究证明,安静的学习空间可以打造沉浸式学习的氛围,学生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大坪村里目前并没有开设供学生或成人自主学习的场地,我们注意到,村委会议室除了在特殊日子里被利用,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被闲置的。不难设想,如果在学生放假期间把村委会议室暂时用作对外开放的自习室,不但可以提升村委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有利于优良学习风气的形成,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
可行性方面,大坪村有场地和设施资源、有较多学生数量和对公共学习空间的需求,村委、学生和学生家长对这次开展的支教实践给予肯定,并表示了想要继续合作的想法。不过这种方案是否具有推广性,还需多重考虑,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特点挖掘自身资源。
http://www.dxsbao.com/art/6311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