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生活中,我们常能听到这句费孝通先生的名言,但是我只知其所讲的是不仅要欣赏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更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以达到文化繁荣的“大同”。而对于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性质,社会性质,我所知很少。直到我阅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才更明白其中含义。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本介绍中国基层农村的一本书。虽然成书时间距离现在已经很久远,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等社会变革,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不可否认这是一本研究中国乡土社会农村的巨著。本书共由14篇文章构成,涉及乡土社会的人文环境、传统的社会结构、道德体系、礼法、乡村权力的分配、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各篇之间相互联系,层层递进。费孝通先生用通俗却深刻的语言对于当时中国基层农村社会进行了分析与概述,让我感悟颇深,收获良多。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确,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大多都是土里土气的。在农村,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他们需要靠种地谋生。他们将土地作为生命的来源,把“土”看作他们的命根。也正是因为这样,乡下人甘愿被泥土束缚,与土地相粘。撒一把种子,照顾它们生根发芽,长大结实,如此便是一季,一个或两个季度便是一个春秋的变换,男耕女织,春种秋收,一期一会,便是一生。这与北方游牧民族不同,他们赶着羊儿、马儿、牛儿,吃过一处的草就换一处,天高水阔,天为被,草为席,任其逍遥。而那个时候我们民族的农村,交通不便,更不可能将土地也一并带走,这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安土重迁与保守的品性。
从费孝通先生对文字下乡的描述,我对乡土村落的文字推行和文化宣传任务有更深的认识。我们不能单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评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文字和语言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乡下人面对汽车的不知所措和城里人不识五谷,本质上并无不同。乡村社会是“熟人”的世界,在那个时代,文字的作用不是很大,而城里人将乡下人不识字就简单地将他们归为“愚”,显然是讲不通的。但现在科技水平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在促进文字的推广,推动文字下乡。文化的包容性也在增强,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流也日益密切。
对于社会格局,中国和西方有很大不同。现代西洋的社会格局是团体格局,他们信仰宗教,将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之上。而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是要由己及人,从己向外,注重私有道德,缺乏团体道德。以这看待乡土社会中的家族以及男女之间的小群体会更有体悟。也展现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所呈现的生活面貌的不同,展现的社会格局的不同,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社会差异才有现在的“美美与共”。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走进一个个乡土村落的,又怎么会了解到乡土情结与文化?不体会作为中国缩影的乡土社会,又怎么了解本土最深沉的文化?从费先生的《乡土中国》,我感受到乡土村落的魅力,即使不那么完善,却依然保留着古朴的美。有这样的美的乡土文化,才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http://www.dxsbao.com/art/6355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