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还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二十七个字:“讲仁爱、重民本、受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品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将这些思想贯彻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的首条规定,明确了整部民法典的核心和灵魂。
“讲仁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孟子的“仁者爱人”,都生动地勾勒出中国人的“和善”心性,体现着仁爱至上的道德境界。在中华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讲仁爱”逐渐成为传统价值体系的内核,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重民本”,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概念。古人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还说“民贵君轻”,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今天中国共产党,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立场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2023年3月初,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如期于北京召开。从两会精神中,我看到了“人民至上”。减税降费、养老保险金上涨等一项项民生政策的落实,都离不开“两会”的提议与推进。今年的两会始终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牢记为民初心,把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工作始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守诚信”,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规范。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言必信、行必果”之说,更有“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历史典故。诚实守信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诚信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是新时代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相处的重要道德准则。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应该要继承这种传统美德。
“崇正义”,历来是中国社会的重要价值追求。《论语》中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韩非子》中提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说明传统文化中的“正义”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权益的正义,是维护和推动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
“尚和合”,包含着理性且具有辩证思维的中华传统智慧。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都意在说明人类是与万物紧密相连、平等互利的生命体。今天,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以及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求大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美好愿望和社会理想。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秉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价值追求,传续“协和万邦”“和实生物”的文化精神,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在国际交往中始终认为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以实际行动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为和平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使其发挥滋养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http://www.dxsbao.com/art/6399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