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颜真卿,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笔下端庄雄厚的楷书、笔走龙蛇的行书。《祭侄文稿》这样一副流露真实情感的文章,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样一篇文章是唐朝名臣颜真卿所著。
这是一段发生在唐朝由盛转衰中的故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时隔一年,人们才寻得颜真卿侄子的头颅,而他的身躯早已淹没在尸海中。
骨肉至亲的离世,使颜真卿落笔顾不得平日里的端正雄厚,每一个字都饱含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作品开头介绍侄子的生平时,字体尚且保持着基础的结构,回想侄子平日的种种品行,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
这样一个美好的生命如今却只见尸首而不见其躯。此时他的字体已悄然发生变化,慢慢的心中的悲痛转化于字中,痛述“贼臣拥众不救”而这一段虽然被颜真卿涂去,时至今日也依旧清晰可见。联想侄子的离去,使得他再也不能克制自己那份最真挚的情感。“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几字更是形不存而神依旧。到最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已然不成字形。
我们常说人如其人,而我们创作时的字却是我们精心书下,真正反应我们内心的实际上是随笔写下的几行潦乱的、张扬的草稿。这也是我们最能从中得到的人们最真实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物情感。
《祭侄文稿》一副真正意义上,打动人心的创造,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没有那么多刻意更正的作品。
http://www.dxsbao.com/art/6424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