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七月盛夏,整座城市像烧透的砖窑,骄阳炙烤下的沥青马路上,不时冒出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浮在空中使人倍感窒息。
组织忙完上午的爱心义诊活动,来不及午休,社工小何便又匆匆赶回社区中心,整理好相关资料,对会客厅进行布置,准备迎接下午的客人。
“张教授,各位同学你们好,欢迎来到我们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阵寒暄声中,社工小何迎来了进行实践调研的工大师生一行人,她已记不清这是本周接待的第几支三下乡队伍,可能第四个亦或是第五个。虽然这些学生来此走访的主题截然不同,所需要提供的信息材料也不尽一致,但她始终一副乐此不疲的样子。
“何主任,真的太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接待我们了,不瞒您说,之前我们也有联系其他一些社区,可要么就是以领导外出被拒绝,要么就是被各种放鸽子,我们也知道这种来访要占用你们不少工作时间。”
“没事儿,我也是学生时代过来的,很理解你们,而且我喜欢与学生打交道,因为接触过程中会让我感觉年轻了很多。不过还是叫我小何吧,主任这个称呼感觉又把我和你们距离推远了,哈哈哈。”面对参访队伍的感谢,她打趣道。
虽然已经是社工站的主任,可平日里她依旧喜欢别人叫自己小何,许多事情依旧亲历亲为。在她看来,社工工作就是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太多的弯弯绕绕循规蹈矩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一声小何可以迅速拉近彼此关系。走过社会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她仍谦卑地将自己定义为新生力量,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出乎很多人意料,在专业的谈吐和扎实的行动力背后,小何并非社工专业出身,新闻专业出身的她,曾有过八年媒体经验。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受邀参加社会救助服务品牌创建的研讨会上,她第一次接触社会救助,第一次感受到身边还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突如其来的头脑风暴,让她有了全身心投入去做的想法。
在想法萌芽后,小何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带领团队一起创建运营了多个救助服务品牌。通过运用丰富的媒体经验和多年走街串巷积累的人脉资源,小何及其团队搭建并运营了集社会资源、救助对象需求、社工服务为一体的社会救助服务互联网平台,累计开展救助服务活动逾五百场,联系走访爱心企业百余家,服务对象近千余人。随着项目活动的纵深推进,其团队开始聚焦基层社区治理,摸索了社工站运营模式,在基层政府的支持下,已孵化培育百余个各类小微服务项目。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曾经起步的挫折与不顺,一度让小何困惑是否该放弃自己深耕多年的工作,而如今看着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握着一双双友爱的手,结果早已给出她想要的答案。
“随着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社区下移,目前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着人力资源不足问题,也希望更多青年朋友们加入其中。”几乎每次对于来访的大学生调研团,小何都会发出类似诚挚的邀请。为了给社区工作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小何及其团队积极利用大学生实习、暑期返家乡等机会招募大学生进来。她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让许多大学生亲切地喊她“何姐”,在其帮扶影响下,也有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到这里工作,不断壮大着小何的社工“大家庭”。
送走工大师生一行,已到下班时间。突然小何手机铃声响起,“喂,小何,我是复兴小区的王姨,有个货车撞倒一棵树砸在我家阳台上,你们能来看看吗?”
“好好好,王阿姨,您别急,我这就来。”
“小何,你忙活一天了,还是我过去看看吧。”同事小玉连忙说道。
“没事,离得不远,我骑电瓶车去很快的,你家孩子兴趣班该到点了,你快去接吧。”说罢,小何便戴上头盔,推起电瓶车,一路向西驶去。
日影斜沉,微云舒卷,残阳如血,虽只剩几缕金辉洒向大地,依旧燥热不减,向阳而行的小何心中已是秋高气爽。青年时期在心中埋下公益的种子,正因青春时光的积累,而立之年实现了在最灿烂的时光里做最温暖的事情。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这是写在小何日记本封面的一句话,也是她人生的座右铭。前行的路上,她始终勉励自己: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鲜花也终会怒放。
http://www.dxsbao.com/art/6504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