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根据史籍记载,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周代的礼乐制度沿袭春秋时鲁隐公元年的旧制;《吕氏春秋》一书中又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月圆之夜,月色皎洁、碧空如洗,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民间还有拜月和赏月之俗。古人还将圆月视为美好幸福的象征,故中秋节又被称为“月夕”“秋节”“八月节”“仲秋节”。
月是故乡明。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故乡,故乡的月亮,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是最美的。每逢中秋,无论身在何处,人们总要在月下尽情歌唱、起舞,诉说思念之情。我国古代就有“中秋夜乐”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中秋节开始流行。汉代《说文解字》中说:“秋,刑德;月,西方之神。”到了唐代,赏月风俗更加盛行,中秋又称“中秋夜”“八月十五节”“月夕”等。唐代诗人司空图的《中秋》中写道:“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而今,在现代社会中,音乐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很多人在中秋佳节时也会通过音乐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月”这一意象也依然常常寄寓着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此外,自古中秋节就是文学创作的热点,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以月亮为题材的作品都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古往今来,人们对月亮就有着许多字字珠玑、广为称颂的名篇佳句,譬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了元代吴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八月节……八月十五日……万物皆成于阴而归于阳”的解释是这样的:“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亦名团圆节。”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节日之一,有着悠久且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祝愿人长久,不论相隔多远,都能共婵娟,同赏一轮圆月。
http://www.dxsbao.com/art/6512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