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深,恨之切 ——读《傅雷家书》有感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这是傅雷信中所说的一句话。 父亲傅雷给傅聪所寄的书信是手写在纸上的家常话。那些话,如山间的潺潺清泉,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情感纯真,质朴,令人动容。书信便是父爱的最好诠释。爱子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庸俗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很多人都说第一个孩子看书养”,傅聪是傅雷的长子,所付出所倾注的心血自然是最真挚,最深厚的。我羡慕那种父母能不惜花费自己的时间,无论精力的耗费,都坚持以书信的形式来与儿女交流的感觉;更羡慕的是父母那一字一句的谆谆教导。手捧家书时,总会另一旁的我心生感慨,什么时候我的父母也会给我寄封信来,哪怕上面只是几句简单的问候,我也是心满意足。 记得导演张艾嘉就是一个望子成龙心切的母亲,在儿子生下来那一刻,便被贴上了无数的标签,可从来问问未问过儿子是否愿意。出乎意料的是,在落日大漠里,儿子亲口告诉自己:“谢谢你,妈妈!”仅仅是因为她把自由还给了儿子,把欢笑带给了儿子。做一个不流于俗,不谙世事的人,一个勇于跳出规则的人真的比有用更重要。教育的方式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而一个人成败与否是与父母的教导为基础的。如今21世纪的大多数孩子被学习给压垮了,父母公应试化的教育,千篇一律,无非是学习之上再学习,像傅雷夫妇这样给予道德和伦理来教育孩子的家庭,早已是寥寥数几。 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开明的家庭,可惜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把我们一家分成两只小船队,父母在黄河之上,而我却在长江中下游。时至今日,脑海中依旧清晰的记得那天我在电话里发疯似地对父母歇斯底里地咆哮着,斯声竭力地怒吼着,边哭边喊。:“为什么?为什么世界如此不公平,别人的父母都在身边,凭什么你们与我远隔千里……”电话那头早已沉默了,父亲给我发了一段话:你从出生40天起就离开父母,一直到八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再从15岁与父母又一次的分离,我们有多愧疚。隔着屏幕的我顿时泪如雨下,浓稠的夜,令我有种窒息的感觉。 也不知怎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对父母竟有那么多不满。年少的我们不会知道父母在几分犹豫,几分抉择,几分痛苦挣扎以后才交出的最后的答卷,父母在外担心的何尝又不是孩子在家的情况呢?而且他们在外面的难过怨言,苦恼和怨言我们吐露过一丝。我们对他们的状况基本一无所知,而他们去用最好的态度与方式来一一解答我们的苦恼。等有一天你走出父母及家庭的庇护时,你会理解父母那种心情,或者说我们现在烦恼根本不算什么,其实更多的时候,父母为我们扛下了更多我们现在所无法承担的。就像此时此刻不是父母没有努力去保护我们,而是无法做到事事都那么周全,那时父母开始力不从心了,这些你不能埋怨的,你只是看到了自己痛苦的一面。父 母也许欠你一个道歉,但他们对你的成长并不亏欠。宋涵在《不可慢待的孤独》中写过一个女孩儿,很罕见的将自己的母亲视作偶像;英国物理学家包尔比曾提出过“依恋理论”,它阐述了人人都需要依恋的对象,这个对象必须是可以信任的,并且能够提供给我们保护和支持的重要他人,这个人对于孩子而言,通常是母亲。被依靠的人通常是被依恋者认为是无所不能的,就像小时候我们认为妈妈是仙女,爸爸是超人,他们总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出现,给予我们最大的关怀。习惯了依赖,所以对他们的期待,也远远大于常人,那些不可能在我们心中都会被无限放大,所谓爱之深,恨之切,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父母会犯错,成长也会磕磕碰碰,这些都是不可以改变的客观事实, 而我们能给父母,唯有够感激他们的恩情,原谅他们的过错,接纳他们的不完美。
http://www.dxsbao.com/art/6527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