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作为华夏文明的里程碑,汉字一撇一捺书写历史,一词一句饱含温度,一平一仄韵味悠悠,洋洋五万汉字,妙趣横生。象形,书法,意蕴三足鼎立,绘华夏之景,彰华夏之姿,载华夏之情。
文字之形,绘华夏之景。“伏羲作易八卦,神农结绳为沾,仓颉初造书契”象形是华夏文字的显著特性,古人的浮想与才智创造出环肥燕瘦的甲骨文、古朴雄浑的金文……线条间的组合勾勒一幅幅惟妙惟肖的文字图画,直曲摇摆,若行若飞,或清亮如泉,或浩瀚如空,存烟火生活,筑文化根基。通过对象形文字的深度解读,我们获悉古人的风俗习性,华夏的历史风貌。而我们每个个体即是民族母语中的象形文字,或存于册册书籍或遗落大千世界,为她痴狂为她撰文。
文字之态,彰华夏之姿。华夏文明五千载,书法艺术绵延不息。文人执笔,浸染墨砚,挥挥衣袖,行云流水,落笔如云烟。一笔一世界,一字一乾坤,字形活化,性情溢出。陆游“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酣畅淋漓;王羲之“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龙腾虎跃;怀素“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纵横肆意……每次落笔实是与自然为友,吸山水之精华,吐满腔热血,诉独立情志,令人连连称奇。
文字之意,载华夏之情。文字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或诗词文赋,亦词曲音乐,或小说散文,拼凑词藻,表意丰富。古人擅写诗词,风花雪月,蟾宫折桂,指奸责佞,金甲士兵……音韵词藻兼得;还记得初读红楼的惊艳,黛玉“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泣非含露目。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仅仅扫看文字,多愁善感、娇滴可人的黛玉似是我们的旧友浮现跟前;亦或是“一生铿锵有力,全身铮铮傲骨”的鲁迅先生,执一枝细笔,诉社会万象,表民众意愿,在吃人的封建社会用有力的文字硬生生地挖开了民主的口子。
余光中曾言“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为我们强调叙述了文字的价值。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科技腾飞,人们早已习惯了语音输入、打字书写,提笔忘字现象屡发;用字母缩写代替文字,淡化了文字的美丽,长出的花也正在慢慢枯萎。向世人展示的不是五千年的文化自信而是淡化文化情景,实是痛心。
身为当代青年,吾辈重任在肩。我们或许涉世未深,难谙世事,遣词造句难免失意,然而通过玩弄文字,碰到日常琐碎便用文字修饰装点一番,似乎更能发现生活细枝末节的曼妙。独处时间临古帖,习诗词,品古文,感受古人的学习氛围,体会文字象形、书法、意蕴带来的满足,或许正是文字的异样魅力。
http://www.dxsbao.com/art/6533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