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触鲁迅是通过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她写道,鲁迅先生很爱笑,他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他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那时我只知道,鲁讯先生人缘其好,在其他方面,我并无了解只是单单从萧红的文章中,我感觉到了铮铮铁骨的柔情似有。
的确,鲁迅先生的身上有一种铁汉柔情,这是我有幸读到他的一则故事而证实的,文章提及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笔杆子里找政权。革命道路上始终不弃希望,就是这样一个饱含赤子之心的“铁汉”,把自己的爱全部倾注到了儿子身上。
郁达夫曾多次和他说对待孩子太过溺爱,他却回应“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是啊,他知道,这些渐渐长大的孩子们是光明的传递人,是祖国的未来。他的柔,他的怜和他所谓的溺爱,其实都是大丈夫的另一面,不是假意,没有伪装,是真正的豪杰气概。
后来,我真真切切的接触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跟着他的笔脉,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画面。我看到,他的童年是金色的,他的教科书是自然的,他的感情亦是鲜明的。我对他开始有了真正的认识:幽默风趣重情重义,渴望光明且不弃希望。他是值得我们牢记的!
如今,在我心中,鲁迅先生是个自由主义者,不会为外力所屈服,他是我们的人,是引领我们追求光明的人。虽道阻且长,但终究不弃希望。
郁达夫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而鲁迅先生这一人物的出现,还有那数不尽的革命战士,让我们摆脱了“可怜”的代名词。鲁迅先生已在我们心中存留了近八十年,但我们并未表现出淡忘的迹象。单凭他那一张泰斗相的脸和他兼备的民族性和象征性,也足以解释这一原因。
新时代下,这盛世已如您所愿。面对这样的社会,我们的道路仍很漫长,我们的希望仍须固守。虚拟终觉浅,生活须躬行。在鲁迅先生的那个时代中,他们亲身实践,坚持斗争。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大可传承,为这盛世的未来艰苦奋斗。
无论身在何处,也请谨记:道阻且长,不弃希望。
http://www.dxsbao.com/art/6572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