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他是长情的。
当他正式开启京官生涯,不定时地苦口婆心地上书道光皇帝,抒发自己变革的想法。起初皇帝对他也是赞赏有加,只是奏书内容越深刻越无奈,一次次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他失望透顶,于是便开启另一种方式挽救国家;他借助办团练的机会创办自己的湘军,历尽千辛万苦,费尽周折,幸好在镇压内乱太平天国运动中起了决定性作用,避免了王朝倾覆;他见识了列强的坚船炮利,对比自己的蒙昧无知,他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创办洋务,迫切想要国家强大起来;他也多次说服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等待学成归来,为国所用;对于天津教案,迫于形势,签订不平等条约,结果毁誉参半。对此,他耿耿于怀,郁郁而终。
对待当时的外交关系他讲求“大事苦争,小事放松”;他一心为国着想,无奈清政府气数将尽,无力回天;无论是官场上的斗智斗勇,创办湘军的任劳任怨,还是兴办洋务的决心,派遣留学生兴邦治国的希望,都展示了他对国家深深的忧虑以及改造国家的决心。
对家庭,他是有担当的。
“曾氏家风”深深地影响了曾氏几代人。他一度强调做人要诚信。他也崇尚“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胸怀,希望他们成为绅士,而不是只有考取功名。他也更是让孩子在鼓励和肯定中成长,希望孩子在读书中“得些滋味”。他以身作则,经常以自己的缺点为反面教材,鼓励孩子要有大气量。
对自己,他更是苛刻的。
就拿读书来说,每天必读,不读完这本,绝不看下一本。日复一日,他的眼界开阔了,处事格局提升了,考虑问题缜密了,思维方式先进了,胸怀气量宽广了,他沉稳了,智慧了,不再盲目自大了。他由“愚人”变成了“圣人”。
当看到一个人光鲜亮丽的一面,我们会忍不住惊叹;可是背后经历的磨难,我们很难去探查。这本书更多的是讲述曾国藩的心路历程,讲述他从小镇青年跃升为封疆大吏的点点滴滴。他做到了阶层的跃迁,这也离不开他极度自律又不断学习,同时对当时的社会矛盾保持敏锐的嗅觉,能够深度思考解决问题;离不开他广交朋友,乐善好施,既不落井下石也不攀龙附凤,官场上从不站队,只求强大自己。
我想任何人像他这样,离成功也就不远了。正如曾国藩所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与君共勉。
http://www.dxsbao.com/art/66789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