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第二十条》观后感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春节档好评如潮的电影之一《第二十条》,选择它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我作为法学生,对于法律主题的电影的期待——学习法律专业之后,每看到一个与法律相关的电影似乎都有种莫名的魔力在吸引着我去观看、揣摩、代入、共情。
“第二十条”指《刑法》中第二十条有关“正当防卫”的内容。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是大一下学期在刑法课上学的内容,字面上来看很容易理解,一旦稍微深入探究、发问,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很多。例如如何认定正当防卫的时间限制,可控程度,主观目的,防卫过度后如何担责,与防卫过当一案相关的当事人的其他纷争,如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论是受害者还是侵害者),等等。
电影中出现了三个案件,主线是王永强持刀砍伤刘文经26刀被起诉,涉及到王永强欠债刘文经、刘文经强奸王永强妻子郝秀萍、侮辱殴打威胁王永强一家等其他情形,以男主韩明为主的检察院工作人员搜查证据保护王永强及其家人,守护法律权威,打击非法行为,故意伤害罪改判正当防卫;另外两个案件是男主韩明的儿子韩雨辰因路见不平见义勇为保护被校园欺凌的同学而将教导主任的儿子打伤,被教导主任报案至警察局,以及公交车司机张贵生教训车上流氓而因防卫过当,被判徒刑多次进京上访,最终出车祸死亡。三个案件都以正当防卫的主题为中心,当事人都因自己的正当防卫行为而付出一定代价,在深究伸张正义是否值得时,在人生困顿无助时,在即将挫败妥协时,选择相信法律,相信自己内心最纯朴的正义感,勇敢反抗、压制身边的不法行为。
有人说法律是冷冰冰的文字,是刻板死守的固有模式,定罪量刑不讲人情世故,判定一个行为非善即恶,总之,它严明公正,却也冷漠无情。说实话我以前也有这样的想法,认为法条和罪名哪是能因为一句“他都这么惨了你怎么能把他判得更惨”就随意更改的,公检法生而为了公平正义,严守法律红线,在人的道德破防后以法律的利刃束缚其作恶之心。但是,溯及立法本源,本就是为了社会安定,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满足人民的朴素的基本诉求,惩恶扬善,消灭不公和黑暗。正如电影里所说,我们要让坏人犯罪成本更高,不是让好人出手代价更大,这才是立法司法执法的真正要义。所以说法律有威严,让人做坏事之前再三斟酌,不去随意试探法律边线;但法律也有温度,体察人间冷暖,让人们敢于见义勇为,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划所有因素在考究评定范围之内,从立法目的出发,不寒人心,不失人信。电影中检察官吕玲玲说郝秀萍抛下狱中丈夫、残障幼女就是对法律失望,对检察官失望,对人生未来失望,宁愿跳下高楼不要性命,演员的好演技让我感受到其绝望之时的窒息感,也联想到这也是现实生活中无数个真实案例中当事人的缩影,他们也会对法律绝望吗?上诉费劲费钱费时费力,搞得人心力憔悴却没有好结果,因为存在着所谓的“以前都是这么判的”“现在改变就是推翻以前所有的判例,会对司法造成巨大影响”。可那又怎样?这些人的努力和改变不就是在推动法制的进步、重塑法律的威严吗?我们要让人民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司法的正义和温度,法之天秤永远向正义倾斜!
好听的话语、积极向上的段落可以随时随地呈现,但是现实问题的解决才是重中之重。由于各种尚未解决或者发现的问题,我国的法制建设确实有待增强,如何让老百姓愿意上诉,用法律解决问题,提高法治意识;如何让诉讼效率提升,按质按量办理案件;如何减少诉讼成本;如何从根本上减少非法行为的发生,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前一段时间和我的高中政治老师交流,发现现在中学的法律课堂有些许不合理的地方,老师说法制课堂教材的编纂带有“威胁恐吓”教育的感觉,大概可以理解为书本上都是说某一种犯罪行为的会受到某一条法律的惩罚,随之教育学生不要去进行这种犯罪活动,学生听后便会潜意识里认为法律就是惩罚诸如此类的犯罪行为,他们对犯罪行为活动清清楚楚而疏忽了法律存在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人的基本权利,还是没学习到法律主要是为了让他们有意识的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这也许就没有很好的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至于该如何教学,如何改变教材编纂的内容,这也是令人头疼、应该多多思考的问题。
看完这个电影,我对于自己未来的法律之路感到迷茫和害怕,并不是说电影拍的多黑暗多纠结多骇人,是它十分贴近现实问题,出现的场景对话都让我可以想象到自己未来从事相关行业也一定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而我没有演员的剧本,不知道故事的发展走向,不清楚眼前的可怜人是真是假,不明白自己的决定该为不为,也不确定自己是否有主角被设定的那样坚定不移的信念。我想成为有原则有底线心中有法依法办案的检查官,但我不确定我身处残酷现实中捏着棘手问题时会不会退却,大脑宕机,无可奈何。现实中的案件和问题,肯定不会因为主角的一段感人肺腑的发言、观众的鼓掌落泪就迎刃而解,我认为,它或许需要很多很多人、很多很多时间、很多很多实践来换取某一次的成功。
还有就是关于电影作品本身,毕竟是喜剧电影嘛,结局肯定要是光明的,但是它就是前面的压抑和黑暗现实拍的太好了,导致后面的好结局来得很突然和仓促,总感觉衔接很不自然,缩减了很多很多艰难实践的过程。其次就是演员大多是熟悉的面孔,演技都十分在线,观影体验感很好,笑泪都齐全了。最让我惊喜的就是赵丽颖饰演的聋哑人郝秀萍,没有一句台词,却在故事设定,细腻表情和动作上呈现了一个凄惨绝望的妻子的角色,多次让人落泪。每当我看到别人的苦难,我都克制住自己不去庆幸自己的幸运,我会代入进去,去试图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揣度人物心理和行为,然后想换作是我——没经历过这些的我,如果某一天经历了这些,我会怎么做,或许有好的方法去改变结局,也有可能我依然无能为力。
还是那句话,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情社会,遇事第一念头就是找熟人解决问题,所以说提升公民法律意识是重中之重,法制建设任重而道远。任务式的普法宣传,虚假的摆拍作秀遍地都是,真正的让法深入身心的实践才能发光发热,使得法治进程加速前进,我们相信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法治社会的建成,我们势在必得。
http://www.dxsbao.com/art/6692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