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是 19 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的俄国是个封建农奴专制的社会;《玩偶之家》是 19 世纪挪威作家易卜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当时的社会已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玩偶之家》中的娜拉都是反抗社会的典型,但都局限于个人解放,她们都要求妇女人格的独立,追求个性解放。
安娜是俄国十九世纪后期封建农奴专制社会中一个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极其美丽且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同时,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单纯善良,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和真挚的感情,当她一经接受渥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具有反抗精神、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当他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他大二十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和渥伦斯基的相爱,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安娜厌恶他的丈夫,想要同他离婚,并与沃伦斯基光明正大的在一起,但是在上流社会,妻子骗丈夫,丈夫骗妻子屡见不鲜,只是为了保持表面的体面,安娜在这样的社会,敢于公开她的爱情,这是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上流社会是绝对不允许的。安娜的形象也具有局限性。她爱上渥伦斯基,并且对沃伦斯基的爱认真、执着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只发现了渥伦斯基风度非凡,没有看到他那典型的“彼得堡花花公子”的另一面。实际上渥伦斯基只是迷恋于安娜的美色,并不理解她的感情,他不能够摆脱上流社会的偏见,因此当安娜受到上游社会的制裁时,他就给了安娜最后而且是直接的打击。安娜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做生命,想以死换回爱的深,这是她具有局限的性格所决定的。托尔斯泰在塑造安娜形象的时候表现了双重态度,一方面托尔斯泰对安娜是同情的,揭示了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愤怒地谴责了压抑她、摧残她并造成她惨死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力。另一方面,托尔斯泰又对安娜的道德原则和所选择的生活道路有所谴责,他从宗法制的贤妻良母观念出发,从禁欲主义出发,对安娜抛弃丈夫,丢下儿子,离家出走,是不满意的,否定的,认为安娜背叛了神圣的家庭,必遭惩罚,于是作家托尔斯泰借上帝来惩罚了安娜,即无情地坚定地将安娜推到火车轮底下。
娜拉是个觉醒中的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娜拉出身于中等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天真善良、热情美丽并且孝顺的女子,更可贵的是她对海尔茂坚贞不渝的爱情。比如开场中娜拉对脚夫的赏赐,体现出她对于下层人民的同情与帮助,再如她的好友林丹太太向她求助,请求她劝说她的丈夫为自己在银行中寻求职位时,娜拉也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且以实际行动帮助了林丹太太。她有着坚强的性格和独立行动能力的女性。当她知道丈夫得重病之后,倾尽全力的不计后果的救回丈夫,向柯洛克斯泰借贷,并且为了顾及病重的父亲,伪造父亲的签名, 即使触犯了法律她也不在乎 。她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去拯救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亲人。私自借贷、伪造签名,这些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不允许的,而娜拉为了亲人独自承担着这些,靠着自己的能力去还上这笔钱,这 个过程她都是自己承受,一边隐瞒一边还债,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好这个家,娜拉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娜拉觉醒后意识到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并且迫切去寻求自由的个性,体现当时女性拜托家庭束缚,追求自由的思想,体现了女性主义运动的思潮。
她们二者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是反抗社会所达到的高度不一样。安娜局限于道德、婚姻,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后,付出了代价,如遭社会的谴责,失去了孩子,但体验了爱情的欢乐。安娜对社会的总结是“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而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道德、宗教全面的批判。如娜拉说:“对于法律我要想想是不是正确,难道法律不允许女儿爱父亲,妻子救丈夫。”其次是两人所接受的思潮不同。安娜接受的是爱情至上的思潮。所以渥伦斯基对她冷淡后,她表现出悲观绝望的情绪。娜拉接受的是个人解放思想的影响。所以她要离开“玩偶之家”,娜拉的出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最后是二者结局不同。安娜最后死亡,原因是封建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另一原因是因为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后她有一种负罪感,时时处于孤独、无助的境地,因此只能以死来结束生命。而娜拉选择出走,她不会走向死亡,在个性解放的呼吁越来越强烈的社会里,娜拉的结局受到更多人的同情。
http://www.dxsbao.com/art/6708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