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川城里的情痴
湘川之界一边城,一老汉同孙女摆渡过河人,一渡就是两辈子。祖孙俩渡着别人的方便,渡着出乡人的热望与向往,渡着归子的激盼和思乡,也渡着老汉的归去来兮和女娃坚忍的成长。
故事的开头如同边城的烟雨之景,纯净平和中透着些许不尽人意的哀伤。女娃的妈妈和一位士兵暖昧生情,没过门就有了孩子。男人为了声誉饮鸩而亡,女人产下孩子后故意吃冷水,去追寻悼亡的爱情,只留下一老一小。老汉唤女娃“翠翠“。日头一天天过去了,翠翠长得像***一样干净漂亮,性子也一样,听话乖巧。像是命运的轮回,泅水划船的两兄弟都看上了翠翠,翠翠有意于老二却不自知,对于老大的表白也迟迟没有回应。为公平追求翠翠,兄弟二人约定一起晚上到溪边给翠翠唱歌。老二歌声婉转悠扬,唱着女娃梦中采摘的虎耳草,唱着自己真挚的心意,却也唱走了老大——老大掉进河里淹死了。老二知道,老大是凫水的好手,他的死一定和自己心悦翠翠有关。心生愧疚的老二最终离开了小边城。一雷雨天夜里,在呼啸轰响的雷声雨声中,老汉也不带声息的上了天上,只留下翠翠无限悲伤后执意坚韧的摆渡背影和耗尽在远方的等待归人的目光。故事的结尾亦像是边城烟雨,散着宁静,漫着迷蒙,又有着令人无法言说的凄凉唯美和震撼。
这是那片边城的哀凉,亦是那段时代的哀凉。
边城里的人们都是淳朴而守分的,都是热情而正直的。阡陌鸡鸣间,女人们身着素裙,面常含笑;水手们言语中透着朴实的野气,勇猛有有些憨厚;来来往往的商人,却从不因利益讨价还价斤斤相较。
文中的老汉为人正派而不清高,体面而不失风趣。过河人多给的钱他坚决不收,而应有的劳动费他是一分也不让;别人送他的白糖、粽子、米粮等东西他不会贪图,但他也记得要拿些东西意思一下,别寒了人家的好心。他也会因喝醉酒而忘了孙女,但对于孙女的余生安排用尽了心思。老船夫是有血有肉的,是立体丰满的。正是因为以老船夫为代表的边城人们充满了人情味,才会有一城痴情的人,最终酿得似苦酒般的结局,味涩而透香,意浓而悠长。
女娃的妈因为痴情于土兵,产下翠翠后殉葬情去陪已成亡灵的情人,狠心留下一老一小一黄狗,苦依渡舟十余载;兄弟二人因为痴情于翠翠,老大觉得自己比不上老二,终日郁闷不语,最终落水而亡。一个从小善于游水的娃子而葬于水中,不知是失足,还是失意投河。老二因惦念大哥的好,对兄弟的死深感愧疚而选择出城离乡,留下翠翠孤独的凝望。老汉痴于女儿,因而痴于孙女。他希望翠翠能快快长大成熟,寻个好人家,却又担心翠翠重蹈她娘的旧路。为爱而苦,老汉处心积虑寻找一个适合孙女安身的“巢”,尽力把他粗糙沧桑的心思研磨的更加同全、细腻。与此同时,他又不愿让孙女知道他的心事,只想让翠翠无忧无虑的长大。老头成天把大大小的忧虑、担心和懊悔堆压在心里头,它们像座大山一样在最后的雷雨夜里压垮了早已年迈的躯壳。翠翠的痴情,弥留在了等待的摆渡中无法自拔。
满城痴情人,因痴而可爱,因痴而曲尽人散。
这或许就是沈从文先生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情感的纯粹和矛盾,而在这个信息横流,脚步飞快的现代化社会,边城只能沦为人们美梦中的向往幻境,而边城中的痴情也已变做天方夜谭,人们会惊叹地感慨,却止步追寻。拜金主义、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世界观在悄然摧残着社会的思想价值,会使整个社会陷于盲目、浮躁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变远,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会锐减,于是,人们总会感觉到人群中的孤独。有人说纯情少女早已不适于现代生活,但我们知道,幸好社会上还有一群这样的人甘于纯粹,敢于返璞归真。
《边城》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美丽景色和纯粹情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的思考和生活目标,带给我们精神的沉淀。愿我们于浮世中深沉,于寡淡中深情,于纷繁凌乱中不忘初心,于泥泞棘荆中执着前行。
http://www.dxsbao.com/art/6744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